客户端
食品晚九点
国际食品
最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资讯 » 中国食品 » 食品安全大家谈第20期--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梭菌

食品安全大家谈第20期--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梭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3-08-15 17:23 来源:食品伙伴网 
核心提示:食品安全大家谈第20期--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梭菌
    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8月2日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影响包括3个中国企业在内的8家客户。涉嫌被污染的产品总量为38吨。污染源是该公司在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受污染的管道。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就新西兰乳粉中肉毒杆菌污染问题采取措施,要求新方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问题产品影响中国消费者健康;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进一步加强新西兰输华乳制品的检验监管。
 
    食品伙伴网食品信息服务中心8月4-15日策划了食品安全大家谈第20期《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梭菌》的讨论话题,网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感谢参与此次讨论的网友!http://bbs.foodmate.net/thread-689949-1-1.html
 
    网友“xilinxu”表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粮谷、豆类等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A型菌多分布于山区和未开垦的荒地;B型多分布于草原区耕地;E型多分布于土壤、湖海淤泥和鱼类肠道中;F型分布于欧、亚、美洲海洋沿岸及鱼体。本次事件中,新西兰主动公布的,应该值得国内企业学习,但是不公布客户名单,显得遮遮掩掩,让人很不舒服,有什么不能公开啊”。
 
    网友“fts2008”表示,“我们平时说那些致病菌可怕,其实那些致病菌在温度不高于100℃就可以杀死。但是肉毒杆菌在121℃下,需30min才可以杀死。而我们一般工厂的生产温度根本达不到这水平,不过采用高温灭菌可以实现,同时,牛奶的营养成分也没了。若发现得不及时,万一肉毒杆菌产生了毒素,那这次的影响并不比三聚氰胺低,而且后遗症也很严重。我个人觉得,这些菌带入奶粉中,应该是原料乳被该菌污染了,可能是在挤奶时被牛粪污染;或者在生产过程被污染了,设备的清洗不彻底,残留下来的。对于牛奶中的外来物,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为添加的,如三聚氰胺;二是生产过程意外出现的,如物理性危害和微生物危害。对于这两大类外来物,第一种情况是不可以接受,不能容忍的。而第二种也不可以接受,但作为食品专业的我们都应该知道,食品是一个营养丰富的基质,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所以我们在生产过程也尽可能地控制产品不被污染。但是若被污染了,厂家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发布通知,及时追回产品,把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对于这件事,我想告诉国内的奶粉商家,这是一次重塑民族品牌在国民心中地位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让国民相信,我们国家的奶粉价格合理而且也是安全的。同时,我也希望,国内的奶粉企业可以占领市场,而不是被国外垄断了”。
 
    网友“野兽”表示,“这个事件虽然是国外企业自行通报的,但是,不等于说肉毒梭菌真的能够在这个产品里面导致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在土壤里面根本就是常见的。也就是说,乳粉以往也肯定有肉毒梭菌的污染。为什么没有相关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说明仅仅是这种细菌在干燥的条件下,并不会导致明确的危害。一旦加水后,因为其他微生物会立即开始产酸,所以还是不利于肉毒梭菌的产毒,最后还是不会导致肉毒毒素的问题!现在新闻媒体把产品中发现肉毒梭菌和产品中含有肉毒毒素两个概念完全搞混了,说得产品好像会导致什么问题一样”。
 
    网友“ever021”表示,“无论是奶粉中,还是其他食品中,都有很多未知物质;包括很多已知物质以前认为无害的,以后也可能认为有害。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我们都应该积极处理掉这个问题,确保以后不会再发生,而不是口诛笔伐一棍子打死。本事件有好的方面,即敢于公开,敢于承认,敢于主动承认、承担责任。恐怕是太多的国内企业都做不到的,目前个人没有发现哪个企业有主动公开这种‘失误’的,当然被查到了被曝光的倒是多之又多。坏的方面,即这个事情个人觉得是可以早一点追踪并公布的,结果现在是多美滋已经卖出去多少货了,娃哈哈的相关产品都已经卖光了。说明即使是在新西兰,质量的监控也仍然有这个漏洞的,这个检测结果送达不及时,时效性不及格;现在是肉毒梭菌这个事情这么迟才发现,那么其他很多的检测结果呢,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送过去。至于国内就不说了,没有几个地方会测肉毒毒素,更甭说测的数据准确性什么的了”。
 
    以上是部分网友的发言汇总,感谢本次参与讨论的网友!
 
    目前,该事件已经基本结束,而本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如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等。每次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几乎都暴露了我国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等问题,民众容易被媒体等报道误导,不能理性、科学地对待食品安全问题。本次事件也不例外,如绝大部分媒体和公众将“肉毒梭菌”和“肉毒毒素”混淆,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我国政府、相关协会、食品企业的科普宣传做得远远不够,需要相关部门、组织等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等。
日期:2013-08-15
 
 
[ 食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
会展动态MORE +
 
推荐图文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食品伙伴网资讯部  电话:0535-2122172  传真:0535-2129828   邮箱:news@foodmate.net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