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食品资讯
浙江义乌鲜食枣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日期:2024-07-26 08:58  来源:中国果树微信号
  枣为鼠李科枣属落叶小乔木,有加工枣与鲜食枣之分。鲜食枣最早起源于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种植集中在北方枣区,主栽品种冬枣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德州、滨州、聊城、东营市和河北省部分地区,其口感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枣中极品,维生素含量较高,深受消费者欢迎。位于长江以南的浙江省,枣种植历史悠久,通过多年发展,鲜食枣面积达200hm2。浙江省枣重点产区义乌市种植面积约400hm2,主栽品种为义乌大枣,属加工枣,由其加工而成的南枣和蜜枣曾被列为贡品。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北方冬枣成功南移,义乌市鲜食枣品种慢慢丰富,种植面积也逐渐增加,主栽品种有浙鲜枣1号、伏脆蜜枣(又名华秀八号枣)等。本文以义乌市为例,对鲜食枣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等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鲜食枣资源引进与新品种选育
 
  义乌市鲜食枣老品种主要有鹅蛋枣、旗鼓枣、天生枣、尖头马枣等,据《义乌青枣文化》(张希盛著)记载,1950年义乌市鲜食枣低于8.22%。2010年前后义乌市华秀枣类研究所引进80多个枣品种,2023年6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义乌市星凯家庭农场建立了浙江省鲜食枣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00多个鲜食枣种质资源和栽培品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义乌市农业农村局成功选育了浙鲜枣1号、义仁大枣、伏脆蜜枣和早金脆枣4个新品种。目前,义乌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枣种质资源地区。
 
  鲜食枣产业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
 
  鲜食枣栽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规模化种植,目前规模化鲜食枣面积约13.33hm2;二是与义乌大枣混栽,义乌大枣自花授粉坐果率低,历史上曾推行以马枣为授粉树,以10%的比率配置。《义乌青枣文化》记载1950年义乌大枣占65.80%,马枣占25.98%。随着鲜食枣品种推广,许多枣农开始用鲜食枣代替马枣,鲜食枣间作面积约有10hm2。义乌市鲜食枣占总枣产业种植面积约5.08%。现今义乌市鲜食枣种植较多的品种为浙鲜枣1号、沾化冬枣、蟠枣、伏脆蜜枣、美人指枣、葫芦枣等。

  露地栽培
 
  一般行株距3.0m×2.0m,以南北行向为好,也可密植,行株距为2.0m×1.5m。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分别在休眠期和落花后进行,剪除根蘖枝、细弱枝、病虫枝、干枯枝和密集枝等,剪除无结果能力或结果能力很低的枝条,培养健壮的结果枝组。对骨干枝上抽生的1~2年生发育枝,根据空间大小剪留,一般留4~6个二次枝,枣树高度控制在2m左右。全年共施肥3次,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施基肥,宜早不宜迟;清明后、6月底7月初各施1次微量元素水溶肥。病虫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
 
  设施栽培
 
  最好采用顶棚开关灵活的单层膜钢架大棚,单栋宽8m,肩高3.5m,棚顶高5m,大棚长度40m。掌握好扣棚与开棚时间,一般2月中旬扣棚,惊蛰后枣芽开始返青,凡遇寒潮、倒春寒或花期下雨、果实膨大期下雨时要及时关闭顶棚,其他时间开棚,10月采摘结束开棚。行株距、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等技术参考露地栽培。
 
  鲜食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鲜食枣产业地位较低
 
  枣在我国南方地区历史上多为零星栽植,产量占5%,浙江省属于相对较为规模种植区域之一,义乌大枣在义乌市《义乌南蜜枣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政策鼓励下,其种植面积有所恢复,而鲜食枣产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明显滞后,起步迟,种植面积小,而且规模化偏弱。
 
  义乌大枣加工期紧张造成无法兼顾鲜食枣产业
 
  义乌大枣采摘一般从8月20日开始,其全部用于加工义乌南蜜枣。据种植鲜食枣的农户反映,劳动压力大,没有时间与精力顾及鲜食枣的采摘与销售。以加工枣为主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鲜食枣产业的发展。
 
  鲜食枣品牌构建与产销链建设相对不足
 
  鲜食枣产业与北方地区相比规模较小,起步晚、时间短,品牌影响力不足。鲜食枣成熟期缺少收购商,种植户自谋销路,缺少拓展鲜食枣市场的经验,也没有建立畅通的产销链。
 
  鲜食枣产业发展前景与发展对策
 
  浙江省枣栽培历史悠久,例如义乌枣栽培历史始于三国前,2012年9月,义乌“枣加工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义乌大枣入选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库,2022年列入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名录。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浙江枣农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加工技能,而且义乌、嵊州市都建立了枣种质资源库,收集了众多枣种质资源。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水热光资源丰富,以及拥有大面积的低山缓坡和红土丘陵等适宜枣栽培地域,非常适宜发展枣产业。

  鲜食枣产业发展前景

  消费需求市场助推产业发展
 
  据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检测分析,冬枣营养丰富,含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是苹果的70倍、梨的100倍,达3520mg/kg,有“活维生素丸”之称。鲜食枣含有一定的环磷酸腺苷,对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和保护心血管健康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作用。因此,市场对于鲜食枣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为鲜食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收益稳定,助增产业吸引力
 
  鲜食枣设施大棚栽培667m2产量在1600kg以上,高产年份在2500kg左右,平均667m2经济收入2万元左右(表1)。因此,鲜食枣种植业有较好的盈利和发展前景。
 
  鲜食枣产业链延伸,助推发展空间提升
 
  我国提升了粮食地位,鼓励用水果酿造酒。摸索义乌大枣酒、鲜食枣酒等加工技艺,有助于拉长鲜食枣产业链,提升鲜食枣发展空间。据了解,2023年义乌市用冬枣酿造白酒,50kg冬枣在不添加任何糖料的情况下53度酒出酒量约5kg。鲜食枣酿造白酒技术提升了枣农发展鲜食枣的信心,2024年春季,义乌市不少枣农开始试种鲜食枣,优化枣品种结构。
 
  鲜食枣种质资源丰富,助推品种结构优化
 
  目前义乌市拥有100多个鲜食枣类品种资源,丰富的鲜食枣资源既能助推鲜食枣产业发展,更能为选育优良品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鲜食枣产业发展对策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优质鲜食枣,提升种植经济效益,推动鲜食枣产业更好地发展,我们将通过以下措施来化解鲜食枣产业存在的问题。
 
  加强鲜食枣产业服务,树立发展鲜食枣产业信心
 
  鲜食枣产供销包括气象灾害与市场风险等,为了解决枣农的后顾之忧,义乌市政府不仅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出台保险优惠政策,在培训、信息等方面也提供全方位服务。2024年举办了春季培训班,通过农民信箱发布枣苗信息近10万条。
 
  提升鲜食枣栽培科技含量,化解鲜食枣与加工枣的冲突
 
  通过提升当地鲜食枣栽培科技含量,引导鲜食枣栽培向科技化、设施化、智能化、省力化及简便化发展。2024年义乌市农业农村局重新印发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政策实施细则》,枣农可以借助政府优惠政策开展鲜食枣无人机植保、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设施连栋大棚等技术,降低鲜食枣栽培的劳动力成本及劳力压力;还可以通过学习先进栽培技术,如春季、五一上市的鲜食枣反季节栽培技术,错开加工枣集中采摘加工时间,拉长枣产业链,既能有效降低枣产业种植风险,又能兼顾鲜食枣与加工枣全面发展。

  扩大鲜食枣贮藏保鲜加工服务能力,增强产业发展潜力
 
  尽管我国南方地区鲜食枣品种繁多,但多为庭院或田间地头零星栽植,这主要是由于过去没有贮藏和运输条件,鲜枣易失水萎蔫、腐烂变质,不能久存。2024年义乌市农业农村局重新印发《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政策实施细则》,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从粮油扩大到水果等地方特色产业,重点环节服务中心从粮油烘干加工扩大到果蔬贮藏加工,为鲜食枣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义乌市枣结构,改变加工枣单一现状
 
  义乌市主栽品种义乌大枣和马枣均属于加工枣,恰逢2023年为百年一遇的好天气,坐果率大幅提升,往年平均667m2产量约500kg,2023年提升到1000kg左右,树体高大的枣树甚至超过2000kg,产量剧增,由此带来了两大问题:一是原有的加工规模包括设备与烘晒场地远不能满足加工运转的需要;二是大小果现象加剧,收购商拒收小果,导致枣农丰产不丰收。因此优化义乌市枣结构,发展鲜食枣种植面积,以改变加工枣单一现状。谋求鲜食枣与义乌大枣共同发展之路,用鲜食枣代替授粉树马枣,是一条便捷可行之路。
 
  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促进良种多样化
 
  科研院校掌握枣产业最前端科学技术和优质种质资源,义乌市鲜食枣产业发展需要做到品种布局上从良种同质化转为良种多样化,积极引进多样化品种,在延长采摘与销售季的同时通过特色品种吸引消费者。后期鲜食枣种质资源库建设还需要持续推进,需要与科研院校加强技术经验交流,做好适合义乌市种植的新品种筛选与培养工作,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加强鲜食枣采摘游与文化游结合,带动鲜食枣产业发展
 
  鲜食枣产业发展需围绕采摘游与文化游结合等方面作文章,把产业做出特色。2018年义乌市鸿泰家庭农场承包荒坡地17hm2,种植义乌大枣13.3hm2,2024年春季引进了蟠枣、伏脆蜜枣、浙鲜枣1号等鲜食枣品种,并把原有枣园基地内的灌溉水域进行景观美化,又引进鱼苗,开发垂钓活动,吸引了许多钓鱼爱好者,为以后带动鲜食枣采摘游打好基础。
 
  声明:本文摘编自《中国果树》2024年第6期“浙江义乌鲜食枣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楼文美,任海英,周慧芬,陈小央,张程兴)。
推荐资讯
©2008- 2022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客户端 电脑端 顶部
安装食品伙伴网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