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食品资讯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食品安全与健康新高地——2024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京举办
日期:2024-04-25 20:38  来源:食品伙伴网
  食品伙伴网讯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并存期。对中国食品工业而言,其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贡献。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培育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引领食品产业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新”步伐?为强化国际融通合作,持续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水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连续15载共同举办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2024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开幕式于4月25日在北京举办,大会以“新质生产力 促健康安全高水平”为主题,立足科技创新,汇聚全球智慧,以服务政府决策、回应行业关切为导向,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食品安全与健康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教授、理事长孙宝国院士,以及陈君石、钱旭红、陈卫、谢明勇、黄和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阿曼·韦拉卡尔塔库苏马赫(Aman Wirakartakusumah)、前任主席维什·普拉卡什(Vish Prakash)、候任主席塞缪尔·戈德弗洛伊(Samuel Godefroy)等国内外嘉宾出席大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政、产、学、研的优秀代表齐聚一堂,从科技、工业、监管、国际等不同视角解析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国际经验参考,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开幕式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秘书长朱迪·密斯(Judith Meech)共同主持。
 
  据了解,在中国科协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自2010年起连续15年召开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每届大会均吸引了来自全球政府相关部门、科技界、工业界的数百位代表参会,受到国内外食品界同仁的高度关注。15年来,会议成果为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为政府、科技界、工业界搭建了交流平台,为宣传中国在食品安全工作上的进步和在健康转型方面的努力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展示了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心与行动。
 
  此次大会邀请国内外120余位知名专家,展开10个大会主旨报告,80余个专题发言,1场企业家高峰对话,4场学术研究热点、共识发布,以及2场内部研讨会。大会专题主要围绕食品新污染物的识别和健康风险评估、乳源功能性成分开发与人体健康、运动营养食品设计满足消费新需求、临床医学和食品科学的融合创新、人工智能(AI)驱动食品产业变革与升级、功能性配料的管理与创新应用技术、银发经济驱动食品科技创新、透过食品添加剂谈食品工业的创新与科普、食品科技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等九方面内容展开。深刻解析和研判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诸多难题和未来趋势,为中国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启迪、新思考。
 
  产学研政聚力向前   以新质生产力促健康安全高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必要贡献。一方面,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新”步伐。食品科技在未来制造与未来健康产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以生物制造为例,在本世纪末预计占全球制造业产出1/3以上,食品产业亟需提升生物工程智能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全新功能食品及配料,构建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食品生物工程体系,以抢占全球生物制造科技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现“质”的提升。中国食品产业体量庞大,拥有诸多以中华悠久饮食文化为底蕴的传统食品产业,同时在新消费需求中,也不断涌现出植物基食品、预制菜等新兴产业。对此,既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和提质增效,使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同时又要拥抱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科学家和企业家有国籍,但科学和产业却很难有国界。只有高水平的深入交流合作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高水平发展。”孙宝国期待通过此次大会的召开,共同为促进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水平的提升贡献智慧,为推动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在致辞中表示,我国食品工业正处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科技和产业站在新的起点上。衷心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世界各国食品领域科技工作者积极倡导开放的科学精神与理念,以更加开放的举措推进食品科技交流与合作。在进一步推动科技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她提出,共同增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共同推动形成开放包容全球科技创新生态;共同坚持“科技向善”,增进人类福祉3点倡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表示,市场监管总局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持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严密防范全过程风险。有效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发挥好抽检监测“千里眼”作用。打造“你点我检”监管为民服务品牌,深化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区域合作,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开展预警交流,减少认知偏差。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守好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着力提高营养健康高线。一是顺应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持续打造更加严谨的标准体系。二是致力于构建监测精准高效、评估科学权威的食品安全监测评估体系。三是全面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四是深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和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形成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刁新育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人民群众对营养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农产品消费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这对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质量监管司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持之以恒加强监管,不断推动农产品提档升级,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阿曼(Aman Wirakartakusumah)在致辞中强调了在科学发展中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此次大会的召开,表明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及全球科学界在解决食品安全重大议题方面的努力和决心。正是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多年来的长期合作中,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互通有无、不断实践,推动了食品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坚实基石,构建了更具弹性的食品生态系统。他期待双方共同开启创新合作新路,不懈努力、持续前行,实现更加可持续的食品产业的未来。

  中外大咖展开高端对话  共筑食品安全与健康“长城”
 
  当今全球食品供应面临巨大挑战,要同时满足充足的高质量食品供给和最低程度的环境危害,技术革新是关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谢明勇院士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阿曼(Aman Wirakartakusumah),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前主席饶平凡教授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候任主席、加拿大卫生部食品局前局长塞缪尔(Samuel Godefroy),在大会报告环节分别主持。来自国内外的多位院士专家带来了前瞻性报告,聚焦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聚焦前沿技术。大会探讨以合成生物学、微流化学等前沿技术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助力产业健康转型中的重要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在大会报告中以跨界视角提出了“超限制造”的概念,展现了其广阔的应用场景。钱旭红表示,化工、食品及医药等流程工业,以间歇式、批量操作为主,过程不连续,设备体积大、传热传质能力差,迫切需要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例如在香精行业应用中,针对稳定性、留香、生产复杂性等问题,微纳流控技术可以从技术、品质、生产等方面推动香精产品创新。在柠檬青柠香精生产中,微纳流控均质比传统均质更具优势,粒径和PDI都减少近3倍。“‘超限制造’将在微纳尺度水平通过大规模缩微集成,颠覆性改变传统产业的宏观形态,创造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他预判,在未来,将由高楼大厦的传统园区工厂,到连续流微化工的桌面工厂,再走向便捷工厂——便携或掌上的微纳流控工厂。
 
  功能性油脂在功能性食品中处于重要地位,面对新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在20年的持续研究中另辟蹊径,开展源头创新,不断思考如何从源头菌种实现智能产业化。“以往,从挖掘一个菌到工业化,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而新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这一过程。”黄和在作报告时谈到,过去,菌种研发周期长,功能性油脂生产产品单一,缺乏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现在,“AI+合成生物学技术”助力EPA细胞工厂的构建,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计算一条代谢途径中不同关键基因拷贝数组合的优化方法,极大地缩短了菌种优化时间,加速工业化应用。“在功能性油脂开发方面,油脂生产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在黄和看来,发展智能化合成生物细胞工厂正当时,非模式微生物油脂细胞工厂由“慢”变“快” 的高效创制正在实现。
 
  二是聚焦创新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教授在题为“婴配乳品新型核心配料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中指出,母乳是婴幼儿最天然、最理想的食物。但由于诸多原因,大量婴儿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婴配乳品是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婴儿的重要营养物质来源。我国已成为婴配乳粉需求最大的国家,但长期以来,我国婴配乳品核心配料依赖进口,导致婴配乳品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他指出,在我国婴配乳粉的发展历程中,母乳化是婴配乳粉的优化方向,特别是强化母乳中特征功能成分。随着新国标的出台,行业加速提质升级,功能乳蛋白、母乳低聚糖、母乳结构脂、婴配核心益生菌等在内的婴配新型核心配料,仍将机遇和挑战并存。
 
  意大利食品技术学会主席塞巴斯蒂亚诺·波雷塔(Sebastiano Porretta)作题为“基于现实市场的新食品开发技术创新”的报告。他认为,新型食品是一个多维概念,需要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或需求,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利用多因素组合和日常环境刺激研究相结合的联合分析法,了解消费者的选择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产品的哪些因素会或者不会激发消费者兴趣,从而明确消费者对这些因素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差异如何聚集形成细分市场等消费者心理定势,对于新食品开发至关重要。
 
  三是聚焦食品安全。如何以技术为基础,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专家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研究员在“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报告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食品安全技术支撑的支持,需要以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为引领,促进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三新”食品产业化落地;需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为食品安全创新保驾护航;需要加强全社会风险交流,促进消费者对新的食品、新的食品工业技术的科学认知和接受性。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研究员在“场景驱动下的食品快检技术研究与评价”的报告中表示,近年来,食品快检因快速、简便、高效、经济等特点,发展迅速,需求潜力巨大,研究报道和产品日益增多。但由于目前快检产品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应用场景针对性不强、质量评价规范缺少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快检在食品安全执法应用的瓶颈。围绕食品安全监管一体化新需求,开展适用于多场景的食品安全快检产品研发、评价与应用,将更加有效发挥快检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现场执法技术保障水平。
 
  新西兰食品安全与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奥塔哥大学食品科学系特聘教授菲尔·布雷默(Phil Bremer)分享了新西兰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研究的策略与实践。据他介绍,新西兰食品安全科学研究中心与监管机构和食品行业密切合作,采用新型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追踪和控制由弯曲杆菌、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爆发;采用准确的污染物检测方法,开发新兴风险识别系统,引入行为改变研究预测疾病爆发。这促进了公司、部门、学科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和研究,显著改善了食品安全问题。
 
  四是聚焦互鉴合作。大会搭建了一个国内外专家深入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中外权威专家就如何有效管理食物浪费食品监管效能等相关议题与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候任主席、加拿大卫生部食品局前局长塞缪尔(Samuel Godefroy)在题为“合作模式在评估和提升食品管理体系性能中的必要性”的报告中指出,世界各地的食品监管机构正面临着日渐复杂的新问题和不断涌现的新挑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消费者,支持食品贸易中的公平原则。食品监管机构履行义务,对新问题作出快速反应和快速应变的能力,可能会受到食品控制方式和食品监管运作方式的限制。判别食品监管效能的缺陷和局限,应采取针对性的司法监管手段,并支持需要关注的改进领域。
 
  “有效管理食物浪费,成为食品安全与质量保障的当务之急。”埃及食品安全局理事会主席Tareq EL-HOUBY在报告中指出,为维持人类生计而生产的食物中,有1/3被浪费且从未被食用,这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利后果。在埃及,管理食物浪费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扩张、人口增长等因素,导致埃及城镇的食物浪费量正在增加。食物浪费与食物损失是不同的概念,亟需从政策、法规和技术等多层面强化对食物浪费的综合管理。
 
  美国环境保护署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毒理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丹尼尔·威科夫(Daniele Wikoff)在“以科学证据诠释食品与健康的相关科学研究”的报告中分享道,科学证据对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是制定合理营养政策的基石。科学证据等级是一套评估研究结论可靠性和实用价值的标准体系,其目标是确保决策和实践来源于最可靠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在循证医学与公共卫生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证据等级,对于制定科学指南、优化治疗路径以及形成明智的公共政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加强科技界融合互通  发布热点研究与科学共识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共同发布“2023-2024年度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研究热点”,对打破学科壁垒,预测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借鉴。
 
  大会还进行了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授予仪式。今年3月,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面向全球公布了国际食品科学院(IAFoST)新增院士名单。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推荐的3位中国杰出科学家——孙宝国、郜海燕、陈历俊,经过国际食品科学院进行的多轮投票与评选成功当选,也体现了中国食品科技与工业的高水平发展,得到了全球认可。
 
  同时,会上还发布了《食品真实性科学共识》《咖啡因的科学共识》《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CaHMB)的科学共识》等3项共识。陈君石院士在解读《食品真实性科学共识》时表示,由于食品的非真实性问题危害极大,因此要提高全社会的认知,让食品真实性成为继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之后的第三大食品属性。他强调,斛决食品真实性问题,科技之力不可缺少。
 
  “企业家高峰对话”是每年大会的亮点,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来自伊利集团、荷兰皇家菲仕兰、艺康集团、IFF、康师傅、雀巢、百事公司、蒙牛集团、乐斯福集团、安琪酵母等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代表围绕“新质生产力 促健康安全高水平”这一主题分享经验。
 
  会议期间,学会还邀请相关部委、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围绕行业高度关注的rPET管理和HMOs在婴配食品中应用等标准法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陈君石院士、孙宝国院士等专家出席相关话题讨论。大会期间还将成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二届科普工作委员会。
推荐资讯
©2008- 2022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客户端 电脑端 顶部
安装食品伙伴网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