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食品晚九点
国际食品
最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资讯 » 产经企业 » 甘春艳:2021 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甘春艳:2021 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2-03-14 16:38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微信号 作者: 甘春艳   原文:
核心提示:2021 年我国肉羊产业产能快速恢复,市场需求旺盛,羊肉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肉羊产业技术研究新突破不断。面对不断收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全球农业生产系统变革以及自然灾害和大流行病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冲击,我国肉羊产业在多个产业链环节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预计2022 年,我国羊肉产量将持续增加,但涨幅有限。建议在巩固提升传统主产区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发展区,拓展增产空间,多渠道增加羊肉供给,促进生产高质高效发展。
   摘 要:2021 年我国肉羊产业产能快速恢复,市场需求旺盛,羊肉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肉羊产业技术研究新突破不断。面对不断收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全球农业生产系统变革以及自然灾害和大流行病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冲击,我国肉羊产业在多个产业链环节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预计2022 年,我国羊肉产量将持续增加,但涨幅有限。建议在巩固提升传统主产区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发展区,拓展增产空间,多渠道增加羊肉供给,促进生产高质高效发展。
 
  1 2021 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

  1.1 羊肉价格略有下降,但仍保持高位运行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1 年全国羊肉集贸市场月度平均价格(以下简称羊肉价格)与2020 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上半年各月同比增长率均保持在5% 以上,下半年差距总体缩小,各月平均较上年增长4.7%。2021 年1—12 月,羊肉价格从85.9 元/kg 下降至84.6 元/kg,下降了1.4%,但仍处于高位运行,且春节效应和季节性周期变动明显:① 1—2 月,从85.9 元/kg 上升至87.5 元/kg,增长1.9%;② 2—8 月,从87.5 元/kg 下滑至81.9 元/kg,下降6.4%;③ 8—12 月,从81.9 元/kg 上升至84.6 元/kg,增长3.3%(图1)。
 
图1
 
 
  1.2 羊肉产能持续增加,同比增速创近5年新高
 
  2021年我国肉羊生产继续向好,羊出栏量、存栏量和羊肉产量同比增长率均为近5 年最高。从存出栏量看,2021 年,我国羊出栏33 045.0 万只,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 104.0 万只,增幅达3.5%;年末羊存栏31 969.0 万只,比上年增加1 314.2 万只,增幅达4.3%。从出栏率看,近5 年羊只出栏率都突破了100%,2021 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07.8%,说明我国肉羊生产性能不断增强。从羊肉产量看,2021 年羊肉产量达514.0 万t,比上年增加21.7 t,增幅为4.4%,已经实现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中提到的“到2025 年羊肉产量稳定在500 万t”的发展目标(表1)。
 
表1
 
 
  1.3 羊肉进口量恢复增长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进口羊肉总量不断增长,并在2012 年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羊肉进口国。但2014 年受国内突发小反刍疫情影响,国内外羊肉价差明显,羊肉进口规模开始缩减,直到2017 年才逐渐回升。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羊肉生产和贸易均呈现低迷态势,我国羊肉进口量再一次下降,仅为36.5 万t,同比下降7.0%。2021 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全球羊肉生产和消费市场逐渐活跃,我国羊肉进口规模也有所恢复,进口总量达到41.1 万t,较上年增加12.5%;进口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其中3 月进口量最大;进口品类主要为冻带骨绵羊肉、冻整头及半头绵羊肉和冻去骨绵羊肉,其中,冻带骨绵羊肉占进口总量的76.9%;进口来源国主要为新西兰(占比为59.0%)和澳大利亚(占比为35.3%),其中,新西兰羊肉进口量较2020 年增长20.8%,但澳大利亚羊肉进口量延续了前2 年的下滑趋势,同比下降4.7%,可以看出澳洲羊肉的贸易竞争力有所减弱。
 
  1.4 羊肉消费稳步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羊肉需求量持续增长,在外消费比重上升较快。2021 年,我国羊肉表观消费量达到554.9 万t,比上年增长5.0%,表明国内羊肉消费需求依然旺盛,羊肉消费长期利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从消费种类看,在传统热鲜肉和冷冻肉消费的基础上,冷鲜肉逐渐受到消费者欢迎,熟肉制品、休闲便捷食品等羊肉精深加工产品也更加丰富。从销售模式看,近5 年羊肉户内消费量逐年降低,2016—2020 年全国居民户内羊肉消费总量从207.6 万t 下降至169.5 万t,共下降18.4%,而羊肉户外消费不断增加,但2020 年上半年受冲击遇冷。2021 年,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火锅、烧烤等餐饮业回暖,全国餐饮收入46 895.0 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同时,电商新零售模式不断涌现,在农贸市场、超市等传统场所消费的基础上,“线上”消费已经成为羊肉消费新的增长点。
 
  1.5 羊肉出口量略有上升
 
  我国虽是羊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自给能力不足,鲜少出口;出口品类比较局限,以山羊肉为主;出口市场越来越集中,主要为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从出口总量来看,2001—2006年,我国羊肉出口逐年上升,之后开始下降,尽管2010年有小幅回升,但整体仍保持下降趋势。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羊肉出口量波动非常剧烈,全年羊肉出口总量下降至1717.7 t,相比2006年的峰值下降了94.8%。而2021年全球经贸环境整体共振向上,我国羊肉出口总量达到1 989.2 t,较上年增长15.8%;出口集中在下半年,11月出口量最大;出口地区仍以中国香港为主,出口量较上年增加17.1%,占总出口量的90.2%,出口份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也表明我国羊肉出口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 2021 年我国肉羊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2.1 育种技术
 
  一是新品种不断育成。我国先后育成41个新品种。二是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国有绵羊种羊场823家,山羊种羊场449家,遴选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28家,性能测定中心(站)和绒毛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各3个。
 
  2.2 营养与饲料技术
 
  一是功能调节性添加剂研究。主要分析了葡萄籽原花青素、肉桂醛、胍基乙酸、酶制剂、发酵饲料、诱食剂、微生态制剂等对羔羊消化代谢、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及机体健康等的影响。
 
  二是发酵饲料研究。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40%(DM)全株玉米青贮时可以显着改善肉羊瘤胃发酵,提高养分消化率,增强肉羊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当湖羊日粮中全株玉米青贮与花生秧比例为3:1(干物质基础)时可降低饲料成本且不影响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玉米秸秆经揉丝微贮可提高徐淮山羊育肥效果及经济效益,降低饲养成本,促进机体组织器官的发育及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饲喂发酵花生秸秆可以增加肉羊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肉羊生长性能;在肉羊日粮中添加50%发酵苜蓿可提高其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NPN 对肉羊瘤胃发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是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应用。研究发现树叶类(柳树叶、槐树叶)粗饲料的营养价值较秸秆类(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糟渣类(葡萄渣和醋糟)更高。
 
  四是胃肠道发育研究。揭示了绵羊胎儿肠道微生物的起源与组成,羔羊早期补饲可通过上皮微生物调控瘤胃发育,并研究了不同生理时期羔羊胃肠道真菌发育规律。
 
  五是特殊生理时期的营养调控。揭示了母羊围产期生理指标及消化代谢的变化规律;明确了断奶羔羊最佳的饲粮过渡方式,降低断奶应激;开展了寒冷条件下,冷应激调控剂对绵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瘤胃发酵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六是舍饲智慧化养殖技术研发。立足繁殖母羊冬季放牧生产方式中母羊能量消耗大、饲养成本高、产草量低的现状,对牧区肉羊养殖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建立了“草原羊肉智慧产业园”舍饲技术模式,配套动物防疫栏、母子分栏门、自动饮水装置、智慧牧场系统等。
 
  七是营养需要研究。进行了荒漠草原土、草、畜系统中主要矿物质元素季节变化规律、北方寒冷季节圈舍内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蒙古羊铜的适宜供给量和营养监测模型建立、冷应激和不同日粮能量水平下蒙古羊生产性能表现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八是TMR 及粗饲料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饲喂TMR 日粮的羔羊,饲料利用效率提高6.3%、平均日增重提高36.0%,90 d 只均耗料减少6.7 kg,饲料利用效率提高28.6%,只均收益提高了8.2%。
 
  九是杂粕替代豆粕研究。在肉羊育肥阶段,可用棉籽粕、菜籽饼、葵仁饼、亚麻籽饼等杂粕代替豆粕作为饲粮中的主要蛋白质源,具有更高的养殖效益。
 
  2.3 疾病防治技术
 
  一是布病等肉羊重要疾病诊断和检测技术研发。发现了3 个评价布病S2 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标记基因novel-229(miRNA)、novel-609(miRNA)、novel-973(miRNA);建立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布鲁氏菌诊断方法;建立了布鲁氏杆菌与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双重巢式PCR 检测方法等。二是肉羊重要疾病疫苗的研发。构建了羊口疮- 羊痘细胞弱毒疫苗效力评价动物实验模型。三是肉羊重要疾病的药物研发。四是肉羊重要疾病净化与监测研究。
 
  2.4 屠宰与羊肉加工技术
 
  一是羊肉品质评价研究。初步确定了ENO3、PGM1 等8 个羊肉品质潜在生物标志物;揭示了不同品种绵羊与肌纤维发育性状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和关键表达基因。
 
  二是羊肉品质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硫化氢、光纤光谱技术的羊肉新鲜度识别技术;评估了花青素、姜黄素等天然指示剂对羊肉新鲜度的监测能力;研建了一体化羊肉品质检测装备。
 
  三是羊肉精准保鲜数字物流技术研究。揭示了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靶向调节肌动球蛋白解离的机制;阐明了糖酵解对羔羊肉品质调控的作用机制和超快速冷却抑僵直保质与抑菌保鲜的机制;明确了反复冻融、超声波辅助冻融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四是烤羊肉风味与加工危害物分析研究。揭示了绿原酸、表儿茶素等抑制羊肉烤制过程中杂环胺形成规律;阐明了磷脂酰胆碱与磷脂酰乙醇胺可能是形成烤羊肉风味物质的关键脂质;研究了天然香辛料对卤煮羊肉品质的影响;构建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烤羊肉颜色识别与褐变程度预测技术。
 
  五是羊副产物高值化加工技术研究。揭示了超高压及处理对羊骨脱脂效果、羊肝酱风味品质的作用效果。
 
  六是羊肉质量安全监测研究。研发了活羊胴体性状CT 精准测定与评价技术、羊肉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建立了羊肉中多黏菌素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构建了肉羊运输应激标志物预测模型。
 
  2.5 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一是智慧牧场建设。二是羊舍设施开发。三是粪污资源化利用。揭示了持续施入羊粪有机肥(7.5~12.5 t/hm2)可以显着提升饲草产量(38.1%~46.4%)、土壤中钾和有机磷含量;发现使用新型羊粪快腐菌剂可以从多方面提升羊粪有机肥的肥效,同时能够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及抗旱能力;揭示了羊粪在土壤修复、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2021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推广机制不完善
 
  一是肉羊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利用率低、生产性能不稳定。国内种羊数量少、质量差,缺乏专门化的肉羊品种,尤其是缺乏生产优质羔羊肉的终端杂交父本。虽然目前我国种羊繁育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进度缓慢,种羊的生产与培育技术与国外仍然存在差距。
 
  二是肉羊良种鉴定机构缺位,推广体系设置不合理。受限于鉴定推广体系不完善,全国范围内良种普及率低,同一品种在不同企业间生产性能差异较大,且散户采纳良种意愿不足。2021 年,根据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对13个省(区)的调研数据,有53.1% 的养殖户未采用肉羊良种,从而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3.2 科学养殖水平不高,兽药使用有待规范
 
  一是日粮和精饲料配方未得到科学应用。很多肉羊养殖者对肉羊的营养需要缺乏了解,有什么喂什么,没有形成日粮配合的饲喂观念,更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相对于规模化羊场专业化的饲料种植基地,部分散户的饲草料来源渠道多且不规范,不利于基层质量安全监管。
 
  二是添加剂和兽药违规使用现象时有发生。仅2020 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查处的农兽药违法案件就达1.27 万件;2021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多地多批次食品检出农兽药残留。在饲养环节,部分散户缺少专业的养殖和管理知识,对投入品的品质和适用性识别能力差,同时缺乏科学长远的生产计划往往会降低投入品的数量和品质来节约生产成本,如违规添加“瘦肉精”等,不利于保障羊肉产品质量。
 
  3.3 产业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养殖户增收能力有限
 
  一是产业组织自主发展能力亟待提高。从2021 年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对全国四大优势产区的调研结果看,目前我国肉羊生产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大部分养殖户受传统“一家一户”散养模式影响,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意识淡薄,对新技术的采纳意愿和接受应用能力较低。而肉羊养殖合作社“空壳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大多数合作社只能参与到养殖前端,饲养规模小,提供的服务主要停留在技术、信息层面,在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参与能力低,导致投入成本大而效益低。此外,各地普遍缺乏有影响力、带动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型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与散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动养殖户增收能力有限。一方面,大多数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社员主导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养殖户与屠宰加工企业之间市场地位不对等,利益联结较为薄弱,屠宰加工环节收益向养殖环节传递较少,养殖户普遍处于弱势地位。
 
  3.4 屠宰加工标准化程度低,加工体系不健全
 
  一是屠宰加工标准化程度低,羊肉产品多样化程度低。二是羊肉制品分级分类标准不完善,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不健全。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羊肉加工标准体系,未形成完善的产品可追溯系统,加工肉制品安全隐患依然突出,优质产品不优价、劣质羊肉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3.5 极端天气防范应对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弱
 
  2021 年我国多地发生的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导致养殖场(户)、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养殖设施设备和羊只损失惨重。同时,自然灾害引发的交通不畅加剧了饲草料供应紧张,羊只出栏补栏受阻,生产恢复缓慢。此外,饲养环境遭到破坏后羊只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侵袭,各类人畜共患病流行和发生风险大大增加。这也暴露出我国肉羊产业各环节在极端天气防范意识、灾害应对能力、预警应急机制和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短板。
 
  4 2022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4.1 羊肉产量将持续增加,但涨幅有限
 
  21 世纪以来,我国羊肉产量增长较快,2001—2021 年增长了89.1%,年均增长率达到3.2%,近5 年增速虽有所减缓但年均增长率为也达到了2.2%。未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肉羊产业稳步高质量发展。一是内生动力持续释放,肉羊生产发展方式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养殖标准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提高,产业提质增效潜力释放;二是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将持续落实良种补贴、规模场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产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保种场和保护区,稳步推进粮改饲项目,选择重点帮扶县支持肉羊产业全链条发展,进一步激发产能,保障羊肉市场的供应能力。所以,预计2022 年羊肉产量将继续增加,但考虑到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资源环境等条件约束,产量涨幅有限,长期来看羊肉产量增速将减缓并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
 
  4.2 羊肉市场需求将稳中有增,但易受到突发事件影响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将推动未来羊肉消费需求的增长。所以,预计2022年我国羊肉市场需求将稳中有升,居民户外消费和电商平台消费或将明显增加。然而,随着2021 年生猪产能的进一步恢复和提升,猪肉价格已经进入下行通道,2021 年1—12 月集贸市场猪肉月度价格从53.6 元/kg下降至28.4 元/kg,降幅达47.0%,羊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持续减弱。加之消费者偏好整体稳定以及羊肉价格高位运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羊肉需求量增速不明显,长期来看将趋于稳定,但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
 
  4.3 羊肉进口增幅放缓,出口或将缩减
 
  根据我国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对新西兰羊肉进口关税在2016 年已削减至零,澳大利亚方面也将在2023 年降为零,进口羊肉价格优势进一步凸显,预计未来将有更多质优价廉的新、澳羊肉进入国内市场。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关系的深化,我国羊肉进口来源有望进一步扩展。但是,受物流、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国羊肉进口以冷冻肉为主,冷鲜肉非常少,而两者口感差异较大,进口羊肉难以完全替代国内新鲜羊肉,所以羊肉进口规模增长有限。从我国羊肉出口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是羊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自给能力不足,在质量、生产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竞争劣势,多年来出口呈缓慢下降趋势。总体而言,预计2022 年我国羊肉进口不会大幅度增长,出口或将缩减,但均可能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突发事件(如全球性疫病等)的影响。
 
  4.4 羊肉价格仍处高位,或将小幅上涨
 
  随着小反刍疫病对羊肉市场影响的消退,国内羊价持续升高,2017—2020 年平均每年上涨8.6%,2021 年羊肉价格虽整体呈下行态势,但仍然高于2020 年同期。根据前文分析,虽然肉羊产能逐年增长,羊肉市场供给紧张情况得到一定缓解,加之进口增速趋缓,我国羊肉市场供需缺口将常态化,而诸如饲草料成本、仔畜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养殖成本的高涨态势也未见减弱。此外,考虑到生猪产能已进入持续去化阶段,价格周期整体向上的市场共识已经形成,在其带动下,预计2022 年羊肉整体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或将出现小幅上涨。
 
  5 2022年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相关建议

  5.1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以羊肉增产保供为目标,统筹牧区、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肉羊生产。东北区要发挥东三省和内蒙古丰富的粮食饲料及秸秆饲料资源优势,推进肉羊养殖方式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加强品种选育与改良,并提升养殖主体防灾减灾能力。中原区要拓宽饲草料多元化供给渠道,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机械化水平。西北区要加强地方特色肉羊品种保护,以草畜平衡为基础发展现代家庭农牧场,提高肉羊供给品质,稳定羊肉生产。西南区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和农闲田资源,探索“公司+ 合作社+ 农牧户”等多元主体联合的肉羊养殖新模式,打造地理标志性羊肉品牌,发展特色养殖。
 
  5.2 加大肉羊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
 
  一是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和养殖基础,明确主推品种,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同时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开展系统性联合育种,培育适合中国生产条件的品种品系。
 
  二是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改善种畜站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人工授精服务水平,打通良种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加快建设种禽畜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做好种质评价和质量认证,以统一标准开展繁育推广工作和生产技术普及。
 
  5.3 不断提高饲养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进一步完善饲养标准,保障养殖投入品供应高效安全,继续加强研发肉羊饲料配制技术和加工工艺,指导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促使肉羊产业向更加标准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树立“保健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健全和完善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和检测监督机构,摸清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制定并执行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快相关疫苗的研发推广。
 
  三是注重饲养环境控制,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入融合,推动建设智能化数字化养殖场和家庭牧场。
 
  5.4 完善上下游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要继续开展多种合作生产形式,积极引导和支持众多的小规模散户走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养羊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跟进、广大养殖户参与的肉羊产业化联合体,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利润合理分配。
 
  三是要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养殖户调结构、闯市场、增收入。
 
  5.5 规范完善肉羊屠宰与加工流通体系
 
  一是制定适用于新型加工技术与生产方式配套的标准体系,促进屠宰企业多方面标准化改造与升级,建立从养殖、运输、屠宰、分割、加工到销售全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追溯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区绿色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肉类加工产品,打造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是通过本地消化转移或引进外地精深加工企业等方式,完成对下游产品的转化和利用,聚合绒、毛、皮、骨、血、脏器等特色副产品加工业,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5.6 完善灾前预警体系和灾后救援体系
 
  一是不断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制度。各部门应秉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采取措施提前避灾,并做好协调物资供应等配套工作。二是联合气象部门、交通部门、农业部门等建立应急救援合作机制,为快速有效开展应急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完善救灾保障体系,确保每次预警后都能有制度化的成熟反应。三是增强养殖户避险自救能力。开展有关自然灾害对产业影响及灾害防控措施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公众了解相关工作,及时做好防范。
 
  5.7 完善强化政府职能
 
  一是加强法制保障。建立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切实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二是继续加大肉羊产业财政扶持。继续稳步实施和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规模场补贴和草原生态补奖等补贴政策,支持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建立重大疫情应急机制和处置基金。三是不断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对肉羊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大投资,推行抵押贷款试点。四是强化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支持。集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企业力量,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基础设施设备,扩大基层人才队伍,提高业务素质。

日期:2022-03-14
 
 行业: 畜禽肉品
 标签: 价格 羊肉 肉羊
 科普: 价格 羊肉 肉羊
 
[ 食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会展动态MORE +
 
推荐图文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食品伙伴网资讯部  电话:0535-2122172  传真:0535-2129828   邮箱:news@foodmate.net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