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食品晚九点
国际食品
最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资讯 » 产经企业 » 2022 年我国蜂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与建议

2022 年我国蜂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与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3-03-27 10:35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微信号 作者: 杨 磊,彭文君   原文:
核心提示:本文从国内蜂产品生产与贸易、国内蜂产业技术研究进展等方面总结了2022 年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就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并提出我国蜂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摘 要:本文从国内蜂产品生产与贸易、国内蜂产业技术研究进展等方面总结了2022 年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就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并提出我国蜂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01  2022 年国内蜂业生产现状
 
  1.1 产业特点

  1.1.1 蜂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随着蜂产业技术的普及推广,标准化蜂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已被我国广大蜂农普遍接受。蜂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也不断提升,蜂产品质量监管得到充分重视,我国蜂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合格率大幅度提升,达到92.7%~98.2%。
 
  1.1.2 成熟蜂蜜生产比重逐年增高
 
  近年我国加大了对成熟蜂蜜生产及质量检测的研究及示范推广,成果显着,极大地提高了成熟蜂蜜的生产水平。成熟蜂蜜生产已成为蜂农的普遍生产意识,成熟蜜比重不断增加,成熟度也已成为消费者评价蜂蜜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
 
  1.1.3 蜜蜂对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得到充分重视
 
  近年来大力开展和推广蜜蜂授粉,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蜜蜂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关注,成为评估农药、环境污染等对生态威胁的指示生物。
 
  1.2 养蜂生产与贸易方面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蜂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我国2022 年拥有蜂群近1 000 万群,蜂蜜产量42 万t。2022 年1—11 月,我国蜂产品出口总量约15.7 万t,同比增长11.11%。其中,蜂蜜出口数量14.4 万t,同比增长12.01%;蜂王浆出口数量620.20 t,同比下降12.48%;蜂王浆冻干粉出口184.75 t,同比下降21.04%;蜂花粉出口2 627.65 t,同比增长1.52%;蜂蜡出口8 990.42 t,同比增长4.54%;其他蜂产品(蜂胶类、蜂蛹类、花粉提取物及其他蜂产品制品)出口321.51 t,同比增长1.78%。
 
  我国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同时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所变化,但养蜂业的生产状况总体趋向平稳,蜂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也基本稳定,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供给实力。因国际保健食品需求急增,全球市场对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的需求明显提升,中国作为主产国,蜂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同时疫情也使得我国各地蜂农对养蜂业预期降低,导致养蜂热情降温,从而使蜂产品价格较往年有所下降。
 
  2022年国际蜂蜜市场的产值约为85.3亿美元,占国际出口市场份额前5名的国家依次为:新西兰、中国、阿根廷、巴西、德国。其中,新西兰在蜂蜜出口产值方面占据全球第一,中国在蜂蜜出口数量方面占据全球第一。以进口产值计算,主要的蜂蜜进口国为美国(约4.2亿美元)、德国(约2.9亿美元)、日本(约1.8 亿美元)、英国(约1.4亿美元)及法国(约1.2亿美元)等。从产量上看,前5名的世界蜂蜜生产大国(地区)依次为:中国、欧盟、土耳其、伊朗、阿根廷。我国蜂蜜产量占据世界蜂蜜产量的26%,是全球第一蜂蜜生产大国,也是欧盟蜂蜜进口的主要来源国。然而,亟待解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国出口蜂蜜的单价在国际市场上较低。相反,新西兰的蜂蜜产量虽然仅位于全球蜂蜜总产量的第15名,但新西兰蜂蜜在国际市场上单价最高,其所占产值反而占据全球第一名。中国出口蜂蜜的价格是世界主要蜂蜜生产国中最低的,仅为1.36欧元/kg,而新西兰蜂蜜的价格最高,达到28.12欧元/kg。从近4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蜂蜜出口至欧盟市场的单价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年蜂蜜价格为1.51欧元/kg),这一现象值得国内蜂产业警惕。
 
  1.3 存在问题
 
  一是我国对蜂产品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同国外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单一、技术含量低等。蜂产业规模小,生产模式相对落后,蜂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经济价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代化水平低。即使是在全球95%的蜂王浆来自我国的情况下,我国蜂产品行业依然对国际市场上蜂王浆的售价无定价权。消费者对我国蜂产品质量缺乏信任,尤其缺乏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
 
  二是蜂病、蜂害的防控与治疗技术缺乏,无药可用和用药混乱的情况频繁发生,导致病虫害抗性发展严重,蜜蜂健康及蜂产品质量安全都受到严重影响;在蜂业高效养殖过程中,虫害和病害依旧是威胁我国蜂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虫害主要指蜂螨、巢虫、微孢子虫等,病害主要指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等。蜂螨是意蜂饲养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经调研,我国除新疆和西藏外,所有的意蜂蜂场都遭受着大、小蜂螨的威胁,且小蜂螨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用于治螨的方法和药剂种类很多,防治效果不一,但是各蜂场都能将蜂螨有效防控。
 
  三是蜜蜂的授粉价值发挥不足,相关配套技术、管理条例、服务配套缺乏,授粉蜂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商品化程度需要提高;应用蜜蜂授粉技术的果蔬市场对蜜蜂授粉的认可度仍然不高,蜜蜂授粉产品的价格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直把蜜蜂授粉作为“无偿的生产要素”投入。随着设施农业占比增加、单一作物连片种植规模扩大、自然界授粉昆虫数量减少,作物人工授粉成本大幅度增高,种植业农户急需蜜蜂授粉。但是目前,蜜蜂授粉经济效益较为突出的还仅仅是大棚生产的十字花科蔬菜、草本水果,以及大田生产的木本水果、油菜籽、向日葵、巴旦木和一些作物制种。我国蜜蜂授粉配套技术、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授粉蜂资源挖掘不足,熊蜂授粉利用也受制于发达国家。
 
  四是蜜蜂良种和扩繁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蜂农使用良种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一方面依然存在蜂场自行生产自用蜂王、蜂农各自为政、良种普及率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国优质种蜂场数量少且产能有限,种蜂场供种能力不足、分布不均衡、假冒伪劣种蜂王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种蜂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特有蜜蜂种质资源的调查不足以及种质混杂现象比较严重;蜜蜂种质资源保护设施设备缺乏,保护体系有待完善;种质资源表型鉴定与深度挖掘的精准性、有效性等不够;蜜蜂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不足,开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测定的方法缺乏;蜜蜂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02  2022 年国内蜂业研究进展
 
  2.1 遗传育种
 
  与意蜂相比,中蜂是我国本土宝贵的蜜蜂种质资源。近年来,保护和发展中蜂以促进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愈来愈成为我国蜂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及一线养蜂生产者的共识。为探索东方蜜蜂在我国地理环境下的遗传分化和遗传资源分布,从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102个采样点共采集6 147头东方蜜蜂工蜂,测定与翅、个体大小、后足和体色相关的33个形态特征,进行多变量形态统计分析,划分形态类群,同时对分出的不同东方蜜蜂类群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方蜜蜂分为14个形态类群,有5个类群具有较小的个体大小。海南类群个体最小,其次为滇南类群、台湾类群、南方类群和北方类群。这5个类群之间在吻长、前翅长、前翅第3亚缘室结构、体色和蜡镜长上存在显着差异。长白类群具有最大的肘脉指数、蜡镜和第5背板绒毛带宽。而西藏波密类群具有全国最小的第5背板绒毛带宽。西北类群具有最长的后足。川西高原的5个形态类群具有个体大、体色黑等特点。其中,巴塘类群肘脉指数(3.016 9)全国最小,个体大小全国最大。阿坝类群具有仅次于长白类群的肘脉指数,且翅长和第七腹板最大。德荣类群体色最黑。雅江类群具有独特的翅脉角。川滇类群在川西高原个体最小。研究结果为中国东方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蜜蜂生物学
 
  我国蜂业科学家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性文章。研究人员监测已标记的采集蜂的采集和跳舞行为,同时检测和干扰采集蜂在采集和信息交流循环关键阶段的脑部生物胺信号。结果表明,在采集蜂跳舞的起始阶段和离巢前往良好食物源阶段,其脑部的多巴胺水平显着升高;蜜蜂的食物采集活动受到多巴胺拮抗剂的负面影响,食物采集欲望下降;个体饥饿也会提升采集蜂的脑部多巴胺水平,采集蜂脑部多巴胺升高会增强其对蔗糖溶液的快乐值,提高其食欲相关的气味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一研究结果首次发现并证实蜜蜂脑部多巴胺调控食物欲望(Food Wanting),揭示了蜜蜂(昆虫)拥有与哺乳动物类似的多巴胺调控的食物欲望系统。该研究为蜜蜂采集性状相关的分子基础研究和优良蜂种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高等动物乃至人类基本生理需求食物欲望的比较进化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重要科学证据;也为人类多巴胺相关的生理心理和学习记忆障碍等健康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模型。
 
  我国专家揭示了中蜂雄蜂与蜂王生殖腺的基因表达差异。从中蜂精巢与卵巢中共鉴定出5 312 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 668个基因在精巢中表达上调,2 644 个基因在卵巢中表达上调。并鉴定了11 个与性别决定和精子卵子发生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以归类到1 458 个GO 功能类别和132 个KEGG 通路,其中有4 个GO条目和2 个KEGG通路显着富集。这些结果为研究中华蜜蜂繁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因表达信息。
 
  DNA序列的多态性是研究蜜蜂种质资源进化和遗传育种等领域的重要分子标记。国内学者对所在地区的中蜂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分子标记微卫星等参数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浙江省内东方蜜蜂可能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特别是杭州、宁波地区的东方蜜蜂与周边其他地区东方蜜蜂在遗传分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表明东方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与其长期生存在特定地区相关。
 
  此外,雄蜂精液保存技术是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配套技术之一,同时结合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合理地高质量储存和使用雄蜂精液可以缩短蜜蜂新品种培育所需时间。此外,国内学者系统地总结了蜜蜂转基因与克隆、分子遗传标记在蜜蜂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唐相友等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青藏高原东缘、东南缘及邻近地区东方蜜蜂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川西高原、藏南高原、滇北高原和川北高原等4个高原型东方蜜蜂分属于2个进化分支,平均遗传分化指数高于非高原型种群的遗传分化指数。
 
  2.3 蜜蜂授粉技术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蜜粉源植物保护和扩大种植规模促进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农办议〔2022〕102 号)》中明确指出加大对蜜粉源植物保护力度,引导蜜粉源植物种植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强化技术支撑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贯彻落实科学绿化理念,指导各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培育蜜粉源植物在内的乡土树种,为蜂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动蜂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1 年9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草局和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物种数量增至约1 200 种,加大了对鹅掌楸、紫椴等蜜粉源植物的保护力度。2022 年,蜂业质量提升行动支持范围扩大到14 个省区,中央财政新增资金用于蜂授粉技术推广和市场培育,推广集中连片蜂授粉基地,扩大高效蜂授粉专业服务市场规模。
 
  2022年国内蜜蜂授粉的研究多集中在苹果、梨、露地西瓜、甜瓜、设施草莓、大田蓝莓、油茶、白刺花、猕猴桃和茶叶等作物的授粉效果和对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上,研究结果也均表明,蜜蜂授粉可以显着提升果实品质和果实产量,对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均具有显着效果,因此,蜜蜂授粉技术在果树和作物上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双碳”战略是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实现该战略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我国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推动蜂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认真探索生态蜜蜂产业助力“双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固碳能力的途径。我国每年组织2 000群以上蜜蜂给延安地区的万亩苹果进行授粉,实践证明果实成长及收获是自然授粉的1倍以上。蜜蜂为作物授粉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增加了固碳能力。蜜蜂授粉提升产量以及间接减少碳排放将是蜜蜂产业最大的价值,表现在:将为碳中和贡献100亿t 碳;通过减少化肥使用从而减少碳排放40 亿t;共计碳总量140亿t,按照目前52 元/t计算,折合碳交易人民币7 820亿元;未来全国每群蜜蜂每年双碳贡献达70 t。目前我国已经就推动生态蜜蜂产业发展与碳中和结合在多地进行了推广及基地建设,为蜜蜂产业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初步估计,自然界可被蜜蜂利用的蜜源植物约有14 500余种;在我国1.066亿hm2的耕地上,约1/3的土地有蜜源植物,在0.7亿hm2 的森林乃至辽阔疆域和众多城镇、乡村庭院花草绿植中,基本上都存在蜜蜂喜爱的花蜜、花粉,因此,我国养蜂业还拥有巨大的养殖潜力。从单位国土面积的平均蜂群数量上看,我国还远远不能称为蜂业大国,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着较大差距。从长远来看,我国国土上合理的蜂群总数,理论上应在2亿箱以上。
 
  2.4 蜂产品
 
  产品市场的疲软使消费者更加重视对优质产品的追求,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近年加大了对成熟蜂蜜生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在全国养蜂主产区建设成熟蜂蜜生产示范基地170 余个,促进了我国成熟蜂蜜的生产水平。针对蜂产品检测,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连用更加成熟有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以胡枝子单花蜜为研究对象,挖掘出胡枝子蜜中所含特殊生物活性成分——山奈酚-3-O- 半乳糖苷,该发现为胡枝子蜜的质量分级及蜜种区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黄芪蜂蜜特征标志物研究方面,该团队也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毛蕊异黄酮和刺芒柄花素是可靠的黄芪蜂蜜特征标志物,它们存在于黄芪蜂蜜和黄芪植物中,但不存在于其他蜂蜜中,进一步建立了黄芪蜂蜜特征标志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生物活性评价实验,证实了黄芪蜂蜜及其特征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这不仅有利于黄芪蜂蜜的质量控制,更有利于黄芪蜂蜜相关特色产品的开发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从蜂花粉中新发现多个酚胺类和黄酮苷类化合物,为开发蜂花粉的功能食品和先导药物提供了重要支撑。
 
  基于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LC-HRMS)和数据后处理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适用于蜂产品中农、兽药等污染物的筛查鉴定方法,可显着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基于热敏组分以及蜂蜜自然成熟过程中相关代谢物的变化形成了以α-二羰基化合物等为指标的成熟蜂蜜鉴别方法。
 
  不同品种蜂蜜具有植物特色标志性成分,通过液质联用、气质联用等技术对我国多个地区多种特色蜂蜜进行了特征成分鉴定,为特色地理源、植物源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对蜂花粉过敏原进行了鉴定,明确了油菜蜂蜜中的潜在致敏原,并开发了发酵、复合酶处理等多种降敏技术,为解决蜂花粉致敏的共性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构建了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用于评价蜂产品特色组分的功能活性机制,为开发功能性食品、提高蜂产品多样性和附加值等奠定了基础。
 
  03  2023 年蜂业发展趋势

  3.1 良种化步伐势不可挡
 
  随着国家对畜禽种业振兴的不断推进,以及蜜蜂良种繁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蜜蜂产业对蜜蜂高产抗病蜂种的需求不断提升,蜂产业在广大农业农村向纵深推广,老百姓在不断的技术培训中科学养蜂技术水平和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加上运输和物流进一步通畅,蜜蜂良种化将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3.2 养蜂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
 
  我国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蜜蜂饲养技术更加专业化、技术化,将成为我国养蜂的主要形式。蜂场管理更趋于正规化,养蜂人将随之职业化,从政府、协会、品牌蜂产品企业等几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或者措施,以吸引更多相对年轻人员加入到一线养蜂生产,通过养蜂技术观摩和培训、田间讲堂等,全国各地将培训蜂农养蜂,有效提高养蜂人的技术水平;力争吸引一大批学历高、懂技术的年轻人员加入蜜蜂养殖队伍,建立培育管理到位、效益良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建立规模化蜂群的养蜂企业也会逐步形成,成为区别于蜂产品企业的养殖企业。蜂场管理更趋同于畜牧业企业的管理模式,蜂群所有权与管理人员的分离及养蜂人职业化将随之推进,并将成为今后我国蜜蜂饲养模式的主流。
 
  3.3 养蜂趋于机械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化蜂箱和智慧蜂场的出现,养蜂业也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机械化与智能化的有效实施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蜂产品的安全、高效、健康、绿色生产,目前,蜂机具(机械)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转地人工投入大幅下降,脱蜂和取蜜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不同生产模式蜂农饲养规模逐年稳步增长,有利于构建现代蜂产品绿色、安全生产标准,同时,应用大数据可以全程进行蜂产品的溯源和质量监控。养蜂业的智能化和大数据化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3.4 授粉的规模化和经济效益行业内外的认可度提升
 
  随着近年来蜜蜂授粉提质增效显着作用的宣传,蜜蜂授粉的“月下老人”作用必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全国各地区蜂业管理机构、协会等的大力宣传下,蜜蜂授粉作用和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会逐渐得到种植业相关机构和农户的认可,授粉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最终不仅促进蜂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效,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5 蜂产品趋于品牌化层次化
 
  挖掘特色蜂产品的特征活性物质,为“好山好水出好蜜”提供科技支撑,提高蜂产品科技附加值,打造优质特色蜂产品品牌。蜂产品兼具食品和保健品双重功能的特征,是高性价比膳食营养补充剂。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产品供给种类更加丰富,质量不断提升,消费者选择空间明显增加。在产品种类方面,以蜂产品为原料的日化用品、酒类产品、保健品层出不穷。在品质方面,根据蜜源植物、地区分类的蜂蜜产品越来越多,顺应农产品地理标识营销和差异化竞争趋势,如洋槐蜜、椴树蜜、东北黑蜂蜂蜜、新疆黑蜂蜂蜜、京西白蜜和中蜂巢蜜已经成为消费者熟知且有一定区分度的高品质蜂产品。蜂体系倡导对蜂产品品质进行分级划分,保障高品质蜂产品输出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3.6 蜜蜂文化协同旅游融合发展
 
  普及蜜蜂知识,提高消费者对蜂产业的认知度,加强蜜蜂博物馆的建设;充分利用旅游业资源优势,将养蜂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强化观光休闲功能,依托农村田园风光和特色养蜂方式,培育休闲养蜂业,使之成为农村观光旅游的一个特色亮点;蜂旅结合发展得到加强,蜂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得到拓展,在拓宽产品类型和功能的同时,向蜜蜂旅游、蜜蜂文化、蜜蜂疗养、养生养老、手工艺、授粉果蔬采摘、蜜蜂与生态等方面拓展进军。加强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延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产业效益,利用好具有蜂旅结合特色的旅游产品,使得蜂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愈发突出。
 
  04  2023 年蜂产业发展建议
 
  第一,加强蜜蜂优良品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十四五”规划将“生物育种”视为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领域之一。要加强对蜜蜂种质的评估与分析,挖掘和筛选抗逆、抗病、高产、高繁殖力等优良性状,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构建和完善国家蜜蜂育种场建立和管理规范,加强特色蜜蜂品种保护区、保种场的保护和利用。科学有效地加快育种进程,规范引种行为,避免保护区、保种场内蜂种的性状出现杂化和退化的现象;加强蜜蜂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机理和防控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新型预警及防治技术。
 
  第二,蜂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与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仍是蜂产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要加强重点问题的研发与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加强蜂产品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技术的推广,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标准,提高和监管蜂产品质量;面向人民身体健康,挖掘蜂产品中的营养和活性成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对蜂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将更多的科研力量、科研资源转移到蜂产品深加工上去,使蜂产品加工业能够快速发展。
 
  第三,进一步完善商业化蜜蜂授粉技术与环境,在科学研究层面探明蜜蜂授粉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作用,为蜜蜂授粉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促进蜜蜂授粉的推广应用,探索蜜蜂授粉产业化运营,推动蜜蜂授粉商业化发展。加强蜜蜂作为环境指示生物发挥重要生态作用的研究,加强危害因子对蜜蜂健康的风险评估研究,开发推广风险评估新技术,与时俱进的对多种新型污染物进行评估。
 
  第四,建立行业合作与行为规范机制,争夺国际定价权。长期以来,我国蜂产业企业一直存在集中度低、分散经营、分散销售的现象。在国际市场上,企业行动分散、各自为战,未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有效的行业联盟,使得在定价、议价方面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了整个蜂王浆产业利益。因此,在此方面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国内行业内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建立有效地行业合作与行为规范机制,使得拥有蜂王浆大宗原料的我国最终掌握国际定价权,有利于我国蜂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加强养蜂人才培养,制定和实施蜂业科学的教育计划,培养跨学科、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蜂学科技工作者。开展新型职业蜂农、基层养蜂人才的培训,加大对蜂农的技术培训、科普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蜂农的文化素质、生产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大力发展蜂业合作社,重点培养能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他们搭建创业创新的舞台。
 
  第六,树立品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立足蜂产业科技与经济融合,打造过硬的、叫得响的科技型蜂企,通过企业发展树立蜂产业技术体系的形象与品牌。注重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推进蜂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蜂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蜂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继续加强与养蜂业发达国家在品种选育、养殖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深入参与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国蜂产业走向国际。
日期:2023-03-27
 
 行业: 蜂蜜
 标签: 蜂产品
 科普: 蜂产品
 
[ 食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会展动态MORE +
 
推荐图文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食品伙伴网资讯部  电话:0535-2122172  传真:0535-2129828   邮箱:news@foodmate.net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