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食品晚九点
国际食品
最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资讯 » 产经企业 » 我国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我国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4-07-20 07:48 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微信号 作者: 尚怀国等   原文:
核心提示:本文分析了我国食用菌种业面临的问题,剖析了问题主要根源,并提出了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品种权保护和推行“菌种销售+技术服务”四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尚怀国1,冷杨1,黄晨阳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摘  要: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种源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食用菌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食用菌种业滞后于生产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食用菌种业面临的问题,剖析了问题主要根源,并提出了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品种权保护和推行“菌种销售+技术服务”四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
 
  食用菌产品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健康功能广等诸多优点。得益于食用菌生产见效快、效益高,食用菌产业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丰富和保障“菜篮子”产品、出口换汇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图1)。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食用菌在农业种植业中产值名列第六,位居蔬菜、谷物、水果、中草药材、油料之后,超过茶、薯类、豆类、棉等产业[1]。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食用菌年产4061.43万t,产值3465.65亿元,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占全球食用菌的85%以上。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出口各类食(药)用菌产品64.72万t(干鲜混计),换汇27.28亿美元。受新冠疫情影响,与2019年相比,我国食用菌出口产量和产值分别减少5%、25%。
 
  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规模世界第一,但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与提升,其中,有三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食用菌种业发展质量不高,新品种无法满足产业多样化需求;菌种质量参差不齐,菌种事故频发。二是生产管理主观化,产量和品质波动大。三是保鲜和加工滞后,运输和销售环节产品质量下降快;产业链条短,产值低。在三个问题中,种业发展质量关乎食用菌产业的安全,加快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最为迫切,亟待推动实现食用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为此,我们对我国食用菌种业现状进行了剖析、挖掘问题根源,并针对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品种权保护和推行“菌种销售+技术服务”提出四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食用菌种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1 我国食用菌种业滞后于生产需求
 
  食用菌菌种生产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的。类似于马铃薯种苗的生产。正是由于无性繁殖的特性,不少农业式生产的菇农或菌种厂常常是“一支试管繁殖成一座山”,花几十元购买或引进一支试管用于大规模生产,常常生产数万袋,甚至几百万袋。二是食用菌菌种变异快。和大多农作物种子不同,食用菌菌种不是单一的一个细胞,是无数个细胞,是一个群体。由于对环境敏感,易发生变异,常常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产。最后一个致命的特点是菌种变异难于前期发现,在扩繁阶段肉眼无法辨别,待出菇时,已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导致我国食用菌种业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生产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式生产所用菌种来源混乱、菌种扩繁技术不到位,菌种质量差
 
  长期以来,食用菌菌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我们根据对全国14个省的不完全统计,共有一级菌种厂512家,二级菌种厂719家,三级菌种厂2385家。其中,最大的菌种厂年销售4000—5000万元,绝大多数不超过百万元。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开展了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相关研究,对侧耳、香菇、黑木耳、毛木耳、金针菇、草菇、鸡腿菇、茶树菇、猴头、滑菇、灰树花、大杯蕈等17种我国主栽食用菌的主栽“品种”进行收集,共收集到1073个,进行菌株鉴别。采用ISSR技术为主,并结合拮抗反应和栽培试验,最后发现具遗传特异性的只有388个,其余685个为同物异名。其中最严重的是平菇,在249个“品种”中,只有60个具有遗传特异性。
 
  在农业式生产中,不仅是种源混乱,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菌种扩繁技术不过关。很多菌种厂没有菌种变异、高温伤害的概念,菌种扩繁靠的是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土法子”,导致菌种生产规模一扩大就容易出问题。
 
  1.2 工厂化生产所用菌种进口较多,菌种成本高
 
  食用菌产业的未来是工厂化[2]。与农业式生产相比,工厂化生产有更多的优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产效率更高,二是产品供应更稳定,三是产品质量更有保障。但是,我国工厂化生产的菌种几乎被掐在别人手中。以白色金针菇为例,作为我国第二大工厂化生产种类,年总产超过160万吨,使用的菌种几乎全部来自日本,是采用购买种源,然后自行扩繁的授权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支付的金针菇品种使用权费用超约3000万元。又如双孢蘑菇,由于菌种变异快,自行扩繁易出现问题,只能采用直接购买生产用菌种。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规模不足20万吨,但是所用的菌种很大一部分需要进口,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进口约30004000吨,费用支出超过50007000万元。
 
  2 我国食用菌种业滞后的根源
 
  食用菌种业发展滞后不是一夕一朝形成的,需要分析其问题、挖掘其根源,进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导致我国食用菌种业滞后最为突出的问题根源有以下三个。
 
  2.1 菌种相关基础研究滞后,科技支撑不够
 
  食用菌菌种变异快、难以被发现,这既是制约食用菌种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食用菌菌种相关基础研究进展缓慢的主因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外未能突破食用菌菌种退化机理研究,未能明晰菌种变异的分子机理,未能解析环境条件、培养基等外部因素对菌种质量的影响机理。与此同时,提出菌种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广适性、科学性也有待深化。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和基因功能验证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为菌种退化研究提速,以支撑食用菌种业科技发展。

  2.2 菌种扩繁技术不过关,良种没有实现良繁
 
  食用菌菌种扩繁是无性繁殖方式。很多食用菌菌种从业者,尤其是农业式生产的菌种生产者误以为食用菌菌种可以无限扩繁,忽略了菌种扩繁过程中的问题。即使是生产技术比较规范的工厂,在菌种扩繁中仍存在技术短板,无法全程保障菌种质量。以白色金针菇为例,大多金针菇工厂仍需要定期购买国外种源。
 
  2.3 育种主体错位,育种成效不够显著
 
  育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欧美食用菌强国的育种工作是企业在开展,企业是食用菌育种创新的主体。在我国,对于农业式生产的食用菌种类,绝大多数食用菌从业者没有育种创新能力。长期以来,育种队伍几乎全部是科研单位,很多工作是在有限的项目支持下进行野生资源采集、评价和驯化等工作,育种目标没有完全市场化。外加育种者权益保护不力,育种工作的自我驱动力不强,最终导致食用菌育种工作成效不够显著。对于工厂化生产的种类,我国大多食用菌企业存在“育种不如买种划算”的心态,缺乏雄厚的自主育种创新能力实力和战略眼光,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育种创新工作。
 
  3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培育食用菌育种创新主体
 
  企业育种是世界食用菌种业的发展趋势。育种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先机,早日组建食用菌育种队伍,深入开展育种工作,是提升企业食用菌育种创新能力的唯一出路,是解决食用菌种业“卡脖子”的必由之路。建议在相关政策、项目上对创新型食用菌育种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尽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食用菌育种企业“扶上马”,开启食用菌企业育种新征程。

  3.2 创新科企合作新机制
 
  鉴于我国现有国情,大量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在科研单位,技术在科技人员手中,而企业育种队伍薄弱。建议在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人才培养、平台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创新合作机制,解决利益分配、成果分配等核心问题,本着优势互补原则,实现资源、技术最大化。
 
  3.3 加大新品种保护力度
 
  在食用菌育种者的权益保护上,美国采用的是专利制度,日本采用的是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1991年版本,对所有物种都进行保护)。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对食用菌新品种的管理保护逐步加强。在市场准入方面,食用菌属于非主要农作物,目前不在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内,新品种可以快速进入市场。在新品种保护方面,我国采用的也是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但是我国目前执行的是1978年版本,其仅仅对列入名录的种类进行保护。截止2022年12022年8月,列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的食用菌有白灵侧耳、黑木耳、糙皮侧耳等15个种属,然而我国商业化栽培的食用菌超过30多种,亟待扩大食用菌保护名录。另外,食用菌菌种侵权生产严重,为此要加大惩处力度,提高侵权成本,切实保护食用菌育种者权益。
 
  3.4 推行“菌种销售+技术服务”模式
 
  食用菌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农业式生产条件下更为突出。食用菌生产事故频发、纠纷不断,到底是食用菌菌种出了问题?还是栽培管理出了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经常因缺乏关键的证据以及菌种质量检测技术缺位,导致食用菌生产事故的责任难以厘清。另外,我国食用菌生产新技术的到位率低,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十分关键、必要。为此,在食用菌菌种质量实时监测技术未实现突破之前,推行“菌种销售+技术服务”模式是保障我国食用菌种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开展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的管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黄晨阳,陈强,赵梦然。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0):12-14.
日期:2024-07-20
 
 行业: 食用菌
 标签: 服务 食用菌
 科普: 服务 食用菌
 
[ 食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会展动态MORE +
 
推荐图文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食品伙伴网资讯部  电话:0535-2122172  传真:0535-2129828   邮箱:news@foodmate.net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