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食品晚九点
国际食品
最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资讯 » 权威发布 » 市场监管局 »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省级食品监督抽检信息(第一期)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省级食品监督抽检信息(第一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5-04-23 11:13 来源:广东省食药监局 原文:
核心提示:2015年1月~3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粮食及粮食制品等16类食品经营领域省级监督抽检。共抽检了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饮料,调味品,酒类,焙烤食品,茶叶及其相关制品,薯类及膨化食品,糖果及可可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乳制品,特殊膳食食品等16类食品670批次,发现内在质量不合格食品23批次,内在质量不合格食品发现率为3.43%。合格食品信息和不合格食品信息详见附件1、2。
  2015年1月~3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粮食及粮食制品等16类食品经营领域省级监督抽检。共抽检了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饮料调味品酒类焙烤食品茶叶及其相关制品,薯类膨化食品糖果可可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乳制品特殊膳食食品等16类食品670批次,发现内在质量不合格食品23批次,内在质量不合格食品发现率为3.43%。合格食品信息和不合格食品信息详见附件1、2。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责成相关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督促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并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抽检具体情况如下:
 
  (一)粮食及粮食制品
 
  本次抽检粮食及粮食制品60批次,包括大米、米粉及其他粮食加工品、速冻食品等品种。主要检验项目有铅、无机砷、六六六、黄曲霉毒素B1、着色剂、致病菌等。内在质量全部合格。
 
  (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
 
  本次抽检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30批次,品种全部为食用油。主要检验项目有酸价、过氧化值、铅、抗氧化剂、脂肪酸组成、标签等。检出不合格1批次,不合格项目为脂肪酸组成(油酸C18:1、亚油酸C18:2)。脂肪酸组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油品混装、混存,或设备、容器清洗不彻底引起混杂而造成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改变;二是部分生产者将低值油脂掺入高值油脂中,以次充好。
 
  (三)肉及肉制品
 
  本次抽检肉及肉制品60批次,包括腌腊肉制品和酱卤肉制品两个品种。主要检验项目有酸价、过氧化值、铅、亚硝酸盐残留量、致菌病、着色剂、敌百虫、标签等。其中1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酸价。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产品密封不严或流通运输过程防护不当,导致产品与空气接触、光线照射以及微生物及酶等作用,油脂被氧化变质产生油脂酸败。
 
  (四)水果及其制品
 
  本次抽检水果及其制品30批次,品种全部为蜜饯。主要检验项目有铅、二氧化硫残留量、苯甲酸、糖精钠、滴滴涕、致病菌、标签等。其中2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安赛蜜、二氧化硫残留量、诱惑红。安赛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未按照国家标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生产者为了达到产品美观、防腐、抗氧化以及延长食品保质期等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硫磺熏制,后续去除二氧化硫残留不彻底。诱惑红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生产者为了产品色泽美观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诱惑红。
 
  (五)水产及水产制品
 
  本次抽检水产及水产制品20批次,全部为水产加工品。主要检验项目有水分、盐分、无机砷、苯甲酸、着色剂、二氧化硫、标签等。其中8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水分、盐分、菌落总数。水分不合格的原因:企业在烘干工序中对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包装不严密使产品受潮等造成的。盐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生产工艺控制不当。菌落总数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产品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保护不当受到污染。
 
  (六)饮料
 
  本次抽检饮料90批次,包括含乳饮料、果蔬汁饮料、茶饮料、碳酸饮料、固体饮料等品种。主要检验项目有总砷、铅、苯甲酸、着色剂、安赛蜜、菌落总数、致病菌、标签等。内在质量全部合格。
 
  (七)调味品
 
  本次抽检调味品60批次,包括调味料、酱油、食醋等品种。主要检验项目有氨基酸态氮、总酸、黄曲霉毒素B1、苯甲酸、甜蜜素、致病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等。其中2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全氮、氨基酸态氮。全氮和氨基酸态氮都是判定发酵产品发酵程度的特性指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生产工艺控制不严;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勾调的方法生产。
 
  (八)酒类
 
  本次抽检酒类70批次,包括葡萄酒、啤酒、配制酒、白酒、黄酒等品种。主要检验项目有干浸出物、酒精度、铅、着色剂、防腐剂、沙门氏菌等。其中1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总酯不合格。总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工艺控制能力较差;为降低生产成本,全部或部分采用食用酒精勾兑生产白酒。
 
  (九)焙烤食品
 
  本次抽检焙烤食品50批次,包括糕点和饼干两个品种。主要检验项目有酸价、过氧化值、总砷、铅、防腐剂、甜味剂、致病菌、标签等。其中1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过氧化值。过氧化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产品密封不严、储存运输不当造成产品变质。
 
  (十)茶叶及其相关制品
 
  本次抽检茶叶及其相关制品20批次,全部为茶叶。主要检验项目有六六六、滴滴涕、氯菊酯、乙酰甲胺磷、铅、稀土、甲胺磷、标签等。其中4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稀土。稀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土壤受稀土污染或施肥过量。
 
  (十一)薯类及膨化食品
 
  本次抽检薯类及膨化食品20批次,主要检验项目有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甜蜜素、着色剂、致病菌、抗氧化剂、标签等。内在质量全部合格。
 
  (十二)糖果及可可制品
 
  本次抽检糖果及可可制品50批次,包括糖果和果冻两个品种。主要检验项目有总砷、铅、二氧化硫残留、致病菌、甜味剂、着色剂、标签等。内在质量全部合格。
 
  (十三)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
 
  本次抽检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30批次,主要检验项目有酸价、过氧化值、甜味剂、铅、铜、致病菌、标签等。其中3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霉菌、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或霉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产品的卫生状况达不到要求。
 
  (十四)豆类及其制品
 
  本次抽检豆类及其制品30批次,全部为豆制品。主要检验项目有铅、黄曲霉毒素B1、甜味剂、铅、铜、致病菌、标签等。内在质量全部合格。
 
  (十五)乳制品
 
  本次抽检乳制品30批次,全部为液体乳。主要检验项目有脂肪、蛋白质、非脂乳固体、酸度、硝酸盐、黄曲霉毒素M1、致病菌、三聚氰胺、标签等。内在质量全部合格。
 
  (十六)特殊膳食食品
 
  本次抽检特殊膳食食品20批次,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幼儿及其他配方谷粉两个品种。主要检验项目有脂肪、蛋白质、水分、灰分、叶酸、泛酸、黄曲霉毒素M1、致病菌、三聚氰胺、标签等。内在质量全部合格。
 
  不合格食品专业术语解析:
 
  脂肪酸组成(油酸C18:1、亚油酸C18:2):脂肪酸组成是判断食用植物油是否纯正的最重要的特征指标,对食用植物油产品脂肪酸组成指标的分析,可使各种掺杂产品无所遁形。
 
  酸价:酸价俗称哈喇味,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脂肪在长期储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酶和热的作用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脂肪的质量又与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有关,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酸价超标,则表明食品不够新鲜,有腐败变质的迹象。
 
  安赛蜜:安赛蜜是一种甜味剂,安赛蜜,又称为乙酰磺胺酸钾,具有与糖精钠相类似的特点,不仅可增加食品的甜味,而且无营养及热量。
 
  二氧化硫残留量:二氧化硫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使用二氧化硫能够达到使产品外观光亮、洁白的效果,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范围和标准使用。
 
  诱惑红:诱惑红是一种着色剂,着色剂由于能够保持和改善食品的感官性质,具有耐光、耐热性强色泽鲜艳、着色力强、坚牢度大、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而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常用于食品的着色。
 
  全氮和氨基酸态氮:全氮、氨基酸态氮是酱油的特征指标,是影响产品风味的指标,全氮含量不足将影响酱油的营养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产品的质量越好,鲜味越浓。
 
  总酯:总酯是白酒产品重要的质量指标,是在粮食糖化、发酵过程中伴随产生的,这些物质的含量与产品生产过程中酒曲种类、糖化发酵时间、温度、陈酿时间等工艺参数相关。
 
  过氧化值:油脂变质的指标,油脂在储放的过程中受到光照、接触空气、高温等因素的影响极易氧化分解,使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和小分子的醛、酮的含量逐渐增加,出现刺鼻的酸败味,过氧化值升高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
 
  稀土:茶叶中稀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壤中本身所含有的,被植物吸收。我国有不少土地含有稀土,稀土随植物吸水进入植物体内并累积起来,在稀土的矿藏区,容易因土壤稀土本底值高而使茶叶含有的稀土含量升高。二是种植过程中施用肥料带入。由于稀土对植物有“类激素”作用,对茶树的增产效果明显,且有利于改善茶叶品质,导致少数茶农加大稀土肥料施用量。
 
  菌落总数: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反映食品的新鲜程度和卫生状况的重要微生物指标之一。其卫生学意义:一是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用于监督食品的清洁状态,许多食品标准都规定了食品菌落总数指标,以其作为控制食品污染的容许程度;二是预测食品的耐保藏期限,即利用食品中细菌数量作为评定食品腐败变质程度(或新鲜度)的指标。
 
  大肠菌群:来自于人或者温血动物的肠道。其卫生学意义:一是作为食品受到粪便污染的指示菌,表示食品曾受到人或者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二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因为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保证食品中不存在大肠菌群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重要的是其污染程度。一些标准规定了大肠菌群指标限量值,作为控制污染的容许程度。
 
  霉菌:反映食品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霉菌能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甚至造成食物腐败变质。其卫生学意义: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菌,并以霉菌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日期:2015-04-23
 
 
[ 食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
 
推荐图文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食品伙伴网资讯部  电话:0535-2122172  传真:0535-2129828   邮箱:news@foodmate.net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