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食品晚九点
国际食品
最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资讯 » 中国食品 » 迎难而上 拥抱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未来——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

迎难而上 拥抱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未来——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京成功召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12-03 14:42 来源:食品伙伴网 
核心提示: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继续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北京举办“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主会场活动。由陈君石、庞国芳、孙宝国、任发政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国内专家团队,与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国际权威专家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的系列活动并进行报告。
  食品伙伴网讯 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2020年我国食品行业恰逢工业化、现代化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迎来以“大规模、大业态、大市场、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为特征的“大食品”时代。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全球食品科技与产业界对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需求与挑战高度关注。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继续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北京举办“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主会场活动。
  尽管受疫情影响大会延期近8个月召开,但与此前自11月下旬开始的各分会场以“线上+线下”方式陆续开展的本次大会依然精彩、互动热烈。大会得到了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等部门及相关国际组织予以大力支持。作为全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权威性与高端性并重的国际盛会,大会直面国内外食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精准对应中国食品安全与产业健康转型的难点和焦点,探索中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提出更多科学路径。
 
  由陈君石、庞国芳、孙宝国、任发政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国内专家团队,与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国际权威专家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的系列活动并进行报告。12月3日,来自不同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我国政府部门、科技界和知名企业的代表齐聚主会场,围绕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需求和新挑战进行深入交流,共议食品安全与健康未来航向。与会专家表示,通过回顾与总结一年来疫情对我国食品安全与食品工业的诸多影响,从国际与国内双重维度出发,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夯实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科学基础。
 
  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亟待科技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疫情大考下,作为与民生保障息息相关的食品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份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在拉动整个工业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工业面对突变环境下持续发展的“稳定器”。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同样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2020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7.89%,和2019年相比提升了0.29个百分点。然而,受疫情冲击,食品工业也显露出食品原辅料供应链不健全、冷链物流疫情防控能力亟待强化、多元化健康食品供应跟不上快速放大的市场需求等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通过各方协同,并通过科技的力量予以逐一破解。孙宝国谈到,本届大会是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也是我国近期在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开展的国际交流中具广泛影响力的大规模会议。大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主题也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延伸到安全与健康,延伸到后疫情时代对食品与免疫力增强以及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正在成为全球科学家的共同目标。

孙宝国教授
  疫情期间食品工业应急保障及战略储备功能凸显
 
  “在今年疫情期间,中国食品行业经受住了考验,其应急保障功能及战略储备功能凸显,起到了保障民生的中流砥柱作用,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亮点。”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在致辞中指出,食品工业已经站到了以安全、健康、绿色为发展目标的新起点,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共享新格局,离不开海内外食品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合作,希望他们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新贡献。
孟庆海3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冷链食品包装频繁检出新冠病毒,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对科学引导舆情和促进国际交流,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科技支撑发挥了积极作用。
梁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在致辞中指出,强化风险交流,做好科普宣传,让食品安全与健康科学信息深入人心,造福千家万户。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作用,承担社会责任,传播科学知识,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出一份力。
田建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胡益锋在致辞中谈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食品产业提出严峻挑战,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需要食品科技和产业界众志成城、通力合作,有效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道路。
胡一峰3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胡益锋
 
  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本次会议率先以线上形式举办的多场专题会议与培训班,得到了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分专题对行业难点、热点的精准设置和与产业的跨界对接,截至12月2日,云现场点击量68.1万人次,微博一直播点击量142.5万人次,总计210.6万人次。
 
  用系统观点应对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
 
  大会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农商发展部可持续粮食系统司司长Ali Badarneh、加拿大卫生部食品局前局长Samuel Godefroy、英国牛津大学马丁学院院长Charles Godfray等专家作主旨报告。
 
  新冠肺炎是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新冠肺炎会不会通过食品传播?新冠肺炎流行如何影响食品安全?陈君石院士在会上直接抛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众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陈君石明确表示,新冠肺炎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禽流感;根据现有科学知识和WHO的陈述,新冠肺炎不会通过食品传播,但是在疫情发生地区新冠病毒污染食品是可能的,在冷冻潮湿的环境下有可能长时间存在;新冠肺炎尽管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其流行会为食品安全带来挑战,会影响食品安全。
陈君石4
陈君石院士
 
  冷链屡次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点,如何加强进口食品冷链安全防控,曾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团队赴大连疫情防控一线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研究员针对冷链食品安全防控的具体举措进行了介绍。围绕疫情大流行期间全球食品监管体系受到的挑战与影响这一主题,加拿大卫生部食品局前局长、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系Samuel Godefroy教授作了相关报告。
 
  后疫情时代,全球食品工业将迎来哪些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在科技创新、营养健康、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战略部署与科学规划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需要全球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的深度思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农业商业发展部可持续粮食系统司司长Ali Badarneh,聚焦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疫情对工业部门和未来粮食系统能力建设的影响做精彩分享。他表示,要积极应对疫情,加快行业发展与变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食品饮料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博士在新冠肺炎疫情对食品工业的影响报告中通过数据详细介绍全球食品工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并从消费者的需求调研中总结出未来发展的趋势。李永敬介绍,调研发现,相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当前企业高管对经济抱有更大希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费者将趋于主动加强健康管理,关注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标签及可持续。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卫生和健康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在饮食和行为上会更加关注地球的健康。消费需求和行为的变化,引发食品行业向安全和健康的变革。功能性食品、植物基食品以及老年食品再遇良机。
李永敬博士
李永敬博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教授带来了对后疫情时代我国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未来思考。在营养与健康方面,澳大利亚昆士兰农业与食品创新联盟(QAAFI)营养与食品科学中心主任 Mike Gidley 介绍了澳大利亚营养科学的未来十年规划,并强调食品科学如何与营养学交叉,以帮助生成解决慢性疾病(如肥胖)所需的信息、产品和系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也以疫情期间在武汉一线流调数据为基础,针对老年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未来食品产业在满足这类人群营养健康需要上应该努力的方向。
罗云波2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教授
 
  值得关注的是,主办方特别设置了企业家高峰对话。对话由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中国食品报社黄国胜社长共同主持。黄国胜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不折不扣的“黑天鹅”事件,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环境下,食品产业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来自伊利、金光、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沃尔玛、菲仕兰、烟台欣和、乐斯福、艺康等企业代表分享了后疫情时代行业各自的战略规划及应对策略。
高峰对话
企业家高峰对话
 
  科技为先——以技术引领行业未来发展

  强化我国食品检测方法技术支撑的三个科技观点
 
  以产业创新为导向,与会专家以专业、前瞻的视角解读食品行业对检测方法的最新需求。就备受关注的功能性营养成分的检测、快速检测技术在乳制品微生物控制中的应用、农药残留信息化建设和新发现污染物检测等内容进行分享,就强化我国食品检测方法的技术支撑形成三个科技观点。
 
  一是以信息化为引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研究员表示,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如何实现智能化,风险溯源如何实现可视化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面临的三项挑战,信息化为农药残留信息化检测技术的研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是新型功能性营养物质在食品中良好应用,需要检测方法有力支撑。如母乳低聚糖(HMOs)作为乳制品行业的热门原料,其检测方法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建立高效准确的母乳低聚糖检测技术体系,将显著促进母乳低聚糖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应用及产品质量的提升。
 
  三是检测方法体系正在全方位覆盖食品安全各环节。虽然侧重有所不同,但在食物加工过程、包装、环境等方面,均有相应检测的需求。“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食品企业生产经营中更加注重疫情防控体系建设,亟需快速检测环境表面病毒的相关方法”,AOAC INTERNATIONAL主席 Erin Crowley介绍,在这一期间AOAC开展了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应急响应验证,在迅速评估新冠病毒等流行性传染病病毒的检测方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的顽疾——微生物风险防控的四点共识
 
  微生物污染始终是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诸多惨痛事件表明,“从农田到餐桌”这一复杂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围绕微生物风险仍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顽疾这一话题,权威专家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形成四方面共识,以助力微生物风险的防控。
 
  一是微生物风险舆情的交流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的重要内容。其开展效果的好坏,决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判断和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价。如污染了新冠病毒的冷链产品可通过冷链运输或物流传播给特定从业人员,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二是食源性疾病仍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也是首要食品安全问题,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参与。
 
  三是准确、快速的检测和溯源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的筛查亟需集细菌分离和检测于一体的微流控芯片,以实现食源性致病菌的有效监测。病原微生物分型是食源性疾病暴发识别、溯源调查以及致病菌生物特征分析的有效手段,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是有效分型的理想策略。同时,微生物监控对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准确性、高效性、合规性等,越来越被行业所关注。
 
  四是科技界与工业界应加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科普教育。鉴于食源性致病菌可能通过动物源性初级农产品进入家庭,呼吁消费者关注家庭厨房食品安全,科学加工制备安全食品,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微信图片_20201203153521
  就食品精准技术检测、完善标识管理的五个科学观点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食品、医学标准法规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食品加工过程中过敏原调控、检测方法、过敏原标识等内容通过交流、探讨形成五个科学观点。
 
  一是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食物过敏是某些食物在部分人群中产生的食物不良反应,在医学临床上属过敏反应,居过敏性疾病致死率之首。在过去几十年中,食物过敏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食物过敏不再单纯是某个人的健康问题,WHO已认定食物过敏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全球性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二是避免摄入含有过敏原的食物是防治食物过敏的唯一有效途径。食物过敏尚无特效疗法,避免摄入含有致敏原的食物是防治食物过敏的唯一有效途径。就目前技术而言,想要预防食物过敏,还需要教育患者从日常生活做起,在平时生活中做好进食记录,找出导致过敏的食物并避免进食,才能远离来自食物过敏的危害。
 
  三是食物过敏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为了保障食物过敏患者的安全消费,在食品生产上,食品原料的采购、加工等各环节都需要新的对策,同时,对过敏原致敏性进行消减和控制,研发出满足过敏患者的特殊食品成为食品工业面临的新挑战,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我国迫切需要基于中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过敏食物清单,为过敏食物的强制性标示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更好地认识食物过敏在我国的发病特征,需要开展基于食物激发金标准的实验设计,获得高质量的流行病学数据,为我国过敏食物的监督管理以及食物过敏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需要多学科协同创新,提升食物过敏的系统性研究。食物过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未来需要在科技资源持续不断地支持下,加大多学科的国内与国际科技合作,夯实食物过敏的系统性基础工作,为保障我国食物过敏人群的健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分享实践——助力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持续向好。然而,在食品供应链日益全球化和复杂化的今天,食品行业仍面临新的未知挑战。陈君石院士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验出来的。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但由于我国食品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食品安全问题仍不时发生。为此,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应分享其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等方面保障产品安全的成功经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国际食品安全最佳实践”主题,专家认为,作为食品生产领域重要环节,做好全产业链供应商管理对食品安全尤为重要。为维护供应商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与供应商建立共同的认知和价值观,以及共同可以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对推进食品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帮助。此外,在符合相关食品法规的前提下,应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找准适合企业特点的管理系统、发展模式,做到食品生产的全程可控,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食品与互联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这也为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产品如何在早期做好风险识别和评估也显得十分重要。专家表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就是要通过风险监测有的放矢、抓重点。风险管控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把控,这样企业在食品安全当中才能有底气、有信心。
 白皮书
  棕榈油是生产和加工食品的重要原料,来自科技界与产业界的中外专家,围绕“国际棕榈油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棕榈油生产、应用、营养、结构、安全等的研究进展以及后疫情时代国际棕榈油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专家认为,全球食品工业需要一个可靠和可持续的油脂解决方案,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棕榈油具有生产效能高、应用范围广、贸易量大等重要优势,随着分提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可以提供不同熔点的棕榈油,适用于不同场景。此外,在可持续棕榈油发展方面,中国认证率远低于欧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可持续棕榈油在中国的推动仍任重道远,需多方合作推动。
 
  健康产业——关注发展趋势,引领行业未来风向
 
  2020年,正值《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贯彻实施的关键阶段,而新冠疫情也让公众意识到增强免疫力、维护自身健康的重要性。特殊食品产业、植物基食品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和新风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特殊食品产业迎来新机遇。围绕“后疫情时代特殊食品产业的新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教授等来自政、产、学、研的国内外权威专家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为共助特殊食品产业在后疫情时代开新局、迎新机、出谋划策。专家指出,一是具有优良营养特性的乳制品将迎来发展机遇期。随着特医行业的需求日益增加,特配粉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整个行业大而不强,品牌建设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二是公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依然不足,特医食品需规范经营与合理应用。要充分认识到营养是一线治疗,应加强营养科学研究,推动特医食品的规范经营与合理应用。三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和监管体系,让产业释放活力。
 
  夯实植物基食品科学基础。2020年,植物基食品迎来窗口期。与会专家在“植物基食品的科学问题与未来挑战”专题上表示,正处于食品产业风口的植物基食品背后,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目前植物基食品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诸多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在技术方面,我国植物基整肉的模拟技术尚未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等级,尚未实现真正意义商业化。而相对技术成熟的碎肉产品,产品品质也参差不齐;在风味方面,通过添加肉味香精等对风味调控,出现肉味香精包埋效果差,香气弱,粉味重,以及大豆蛋白制品容易产生豆腥等异味问题。二是需解决营养素密度低问题。近三、四十年来,我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不断增加。从营养的角度来说,植物基食品与肉制品相比,需面临很多产品营养素密度较低的挑战,需要研究如何满足对人体健康的需要。
微信图片_20201203153037
 
  安全保障——卫生设计要先行
 
  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以及企业对自身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使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将重点转移至企业卫生设计和生产过程管理中。为使国内外最佳卫生设计实践案例得以广泛分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欧洲卫生工程与设计组织(EHEDG),分别召开两场以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企业卫生设计为主题的培训。与会专家和行业代表就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法规和工厂卫生设计原则、案例等内容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与会专家指出,从源头保障产品安全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各项法规标准。在生产加工环节,依据已发布的与工厂建设和生产流程相关的标准,规范企业设计厂房和生产流程管理。此外,企业要朝着工艺现代化、装备自动化、制造智能化、管理电子化方向发展,增强企业、行业综合竞争力。
日期:2020-12-03
 
 
[ 食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
会展动态MORE +
 
推荐图文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食品伙伴网资讯部  电话:0535-2122172  传真:0535-2129828   邮箱:news@foodmate.net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