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食品晚九点
国际食品
最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资讯 » 食品科技 »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4-06-25 09:33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号 原文:
核心提示: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nstans)引起,在叶片、茎秆、块茎上均可为害,田间菌源丰富,是我省常发、重发的马铃薯病害。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处,初为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冷凉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叶背出现白色霉层;茎秆受害时,会产生黑褐色条斑;块茎发病时,在表面产生淡褐色病斑,稍凹陷,逐渐向周围和内部扩展。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nstans)引起,在叶片、茎秆、块茎上均可为害,田间菌源丰富,是我省常发、重发的马铃薯病害。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处,初为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冷凉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叶背出现白色霉层;茎秆受害时,会产生黑褐色条斑;块茎发病时,在表面产生淡褐色病斑,稍凹陷,逐渐向周围和内部扩展。
 
  防治建议: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的提示信息,准确掌握病情发生发展动态和防治时期,积极主动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为害。
 
  1.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
 
  2.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需要多次及时喷药防治方能控制为害。可通过“掌上植保”APP或小程序的“病虫预报”模块,密切关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提示的预警信息和防控建议,结合田间发生情况和天气预报,科学用药防治。预警系统预测提示进入3代1次侵染时,感病品种应进行第一次全田喷药防治(一般在现蕾期,封垄时进行),抗病品种可适当延后;此后每进入新一代侵染时,均应进行用药防治。应根据马铃薯生育时期及田间病害发生时期和发生情况,科学选择防控药剂,保证防控效果(药剂选择详见附件)。
 
  3.机械杀秧。收获前1~2周采用机械杀秧,杀秧后收获前喷施一次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氢氧化铜或噁酮·霜脲氰等,以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
 
  附件

  马铃薯上常用杀菌剂及用药注意事项
 
  保护性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代森锰锌、代森联、福美双、丙森锌等。
 
  保护性或兼顾具有保护块茎的杀菌剂:氟啶胺、氰霜唑、铜制剂、吲唑磺菌胺等。
 
  具有传导或双向传导作用的杀菌剂:氟吡菌胺、霜霉威、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苯醚甲环唑、霜脲氰、氟噻唑吡乙酮、三乙膦酸铝、丁子香酚与化学药剂的复配制剂等。
 
  不同时期药剂选择及注意事项:
 
  块茎形成期:要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具有传导性的杀菌剂。如果晚疫病尚未发生或天气情况不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则可以选择保护性杀菌剂。
 
  块茎膨大期:需选择具有保护块茎作用的或具有传导性的杀菌剂或其复配制剂。
 
  中心病株始见期及病害进入流行期:选用内吸性治疗药剂或其混配药剂。施药间隔期5~10天(视天气、发病情况及药剂持效期情况而定)。
 
  注意事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及其混剂产品,因多年使用已产生抗性,不建议使用;每个生长季节同类杀菌剂最多使用两次,且药剂需要进行轮换使用,同类传导性杀菌剂,不要连续使用;施药时提倡加入植物油助剂以提高药效,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
 
  来源:省植检植保站
日期:2024-06-25
 
 
[ 食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会展动态MORE +
 
推荐图文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食品伙伴网资讯部  电话:0535-2122172  传真:0535-2129828   邮箱:news@foodmate.net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