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食品晚九点
国际食品
最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资讯 » 中国食品 » 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制定七大任务

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制定七大任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2-01-13 10:18 来源:食品伙伴网 
核心提示: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目标。针对当前我国食品工业现状,《规划》制定未来5年食品行业七大任务,具体如下.
    食品伙伴网编者说明: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目标。针对当前我国食品工业现状,《规划》制定未来5年食品行业七大任务,具体如下:
 
  (一)强化食品质量安全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制定和完善粮食、油脂、肉类、饮料、水产品、果蔬加工等重点食品行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 明确食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基地、生产规程、产品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备条件。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按照《“十二五”期间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明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全程监管和无缝衔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加强部门间、地方间的协调联动,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整合资源, 提高监管能力。
  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标准, 健全食品加工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修订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及对相关国家标准的追踪研究。
  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关键检测设备国产化,着力推进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督促企业增加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检验设备配置,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监管部门的检验检测能力,严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提升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食品监测机构的检验设备水平,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确食品召回范围、召回级别、召回处置等具体规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实可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申诉投诉处理制度,加强申诉投诉处理管理。
  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重点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微生物等项目检测, 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投诉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追溯制度、食品退市召回与应急处理制度。开展质量安全诚信对标达标活动,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和食品安全措施改进;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尊重消费者监督权利,保障监督渠道畅通,促进社会监督。
 
专栏3 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重点

重点领域
主要内容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产业链安全动态数据库、流通领域主要食品监测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和风险数据库建设; 监控系统和溯源系统建设; 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真菌毒素、致病微生物、重金属离子、非法添加物等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开发。
食品加工企业主要
检测仪器
设备及系
统建设
( 气相、液相)色谱仪、色— 质联用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全自动定氮仪、蛋白质测定仪、纤维测定仪、脂肪测定仪、紫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生化仪器、样品前处理设备、实验室通用仪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显微镜、电泳仪等)、光谱类速测产品、生化类速测产品、工业质谱、工业pH 计、流程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测量控制等仪器设备研制;食品企业检测中心、过程检测、诚信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对标达标等方面的建设。
关键检测设备国产化
( 气相、液相)色谱仪、色— 质联用仪、光谱仪(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紫外、近红外等)、生化仪器、实验室通用仪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显微镜、电泳仪等)、样品前处理设备、光谱类、生化类速测产品、工业质谱、工业pH 计、流程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测量控制仪表。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化运作,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新兴食品产业。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增强品牌企业实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食品工业企业群体。
  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明确淘汰要求,量化淘汰指标和规模,分年度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地和具体企业。重点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 淘汰生产能力12000 瓶/时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装生产线,150 瓶/分钟以下(瓶容在250 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饮料生产线,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20 吨以下浓缩、喷雾干燥等设施,200 千克/小时以下的手动及半自动液体乳灌装设备,3 万吨/年以下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3 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2 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和年处理10 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97%以下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线等。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 建立以企业为应用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创新战略联盟,逐步解决大企业技术和市场需求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脱节、中小企业缺乏科技支撑的问题,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增加食品科技领域的投入。建立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开发相融合的投资格局。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资源,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健全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分中心为基础的工程化研究和应用体系,提高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国家级各类实验室全面向社会开放, 提供科学技术研究、仪器设备使用、人才培养等服务。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有利环境,依托食品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培养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食品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以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强食品原料质量控制、食品品质与营养、有害物迁移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推进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特色传统食品加工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
 
专栏4“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科技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主要内容
基础研究
积极开展食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加强食品品质形成及变化规律, 食品营养与健康, 有害物形成、迁移及控制, 食用农产品产后生理生化机制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
前沿技术研究
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非热杀菌技术、新型食品制造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干预技术、现代冷链与物流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攻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分离技术、现代包装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干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
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传统米面制品、杂粮、中餐菜肴、豆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等风味保持技术、货架期延长技术、工艺流程标准化等研究和专用设备研发。
食品质量与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干预技术、食品真伪鉴别技术、食品追踪与溯源技术、食品加工质量标准、在线检测及相关设备研发, 实现食品加工和质量检验检测标准化、智能化、方便化、快速化和系统化。

  (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

  以提高食品装备制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撑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进程,满足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
  在通用装备方面,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技术与产业基础的企业, 重点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与成套设备,建成一批国产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杀菌方面,重点开发大型智能化连续超高温瞬时灭菌、膜除菌、粉类胶体物料杀菌、微波杀菌等装备;食品节能干燥方面,重点开发热风高效节能干燥、太阳能干燥、热泵干燥以及真空微波组合新型干燥装备;食品高效分离与浓缩方面,重点开发大型高速碟片离心、卧螺离心、膜分离、芳香物质分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及高效蒸发浓缩等装备;食品冷冻冷藏方面, 重点发展真空冷却、流态化速冻、双螺旋速冻、钢带速冻以及高效制冰等装备;包装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高速无菌灌装设备、高速吹瓶设备等。
  在行业专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装备和饮料制造、食品包装及食品检测与控制等装备。
 
专栏5“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主要行业专用装备自主化发展重点

重点行业
发展重点
粮食加工
营养早餐、杂粮主食、全谷物制品和和薯类主食加工, 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产装备以及大型化双螺杆挤压食品加工装备等。
油料加工
高压蒸汽炉、高温输送泵、低温脱溶装备、节能脱臭设备和大型油料加工装备,以及木本油料加工关键装备等。
畜禽屠宰加工
隧道式蒸汽烫毛机、连续自动去毛、多工位扒皮装备, 家禽自动化掏膛和称量分级装备, 全自动低压高频三点式致昏装备, 畜禽胴体分级装备, 畜禽肉冷却排酸、低温分割装备, 畜禽胴体激光打码装备, 病害畜禽及其产品无害
化处理装备,大型真空斩拌、滚揉、全自动定量灌装装备等。
乳制品加工
大型机械化挤奶系统及牛奶预处理、长货架期酸奶包装、牛奶高速纸包装、大型低温制粉、大型牛奶加工成套(5000~10000 包/ 小时)以及大型干酪生产关键装备等。
水产品加工
远洋捕捞船载超低温急冻冷藏、鱼类加工、贝类的净化与加工、海藻加工及综合利用、优质名贵水产品的保鲜保活运输装备等。
果蔬加工
果蔬高速商品化处理、果蔬节能干燥、净菜加工、传统菜制品加工、果蔬预冷和冷链配送以及柑橘汁加工装备等。
饮料制造
高速砖型包装和高速自立袋灌装封口装备、超轻PET 制瓶灌装一体化成套装备、20000 瓶/ 小时以上的无菌或超洁净灌装生产线、饮料后包装生产线,大型节能糖化装备以及75000 瓶/ 小时高速贴标装备等。
方便食品
大宗传统食品加工专用装备和中餐菜肴的成套专用加工装备。
食品包装
高速连续真空( 充气) 包装、较高黏度食品物料快速灌装、高速模塑环保包装、纸塑料薄膜裹包、高速高精度称重填充、多层复合共挤膜生产和高阻隔、耐热、耐压性包装材料成型装备等。
其他
食品加工高效节能干燥, 高效分离、高效杀菌和高效冷却装备, 以及农产品品质检测与在线监控装备的产业化开发。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现有生产设施、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加强粮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推进专用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自主化和公共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等,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开发“专、特、新”产品。围绕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加快中华特色名优食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大力振兴“中华老字号”。
  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在发酵、酿酒、制糖、淀粉、速冻食品、肉类屠宰加工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推广高效节能、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食品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大“三废”治理和废水循环利用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专栏6“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

重点行业
发展重点(部分行业)
粮食加工
营养健康型大米、小麦粉及制品的开发生产;传统主食品、杂粮(豆)及中餐菜肴的工业化生产。
植物油加工
采用膨化、负压蒸发、热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统等技术,油菜籽主产区日处理油菜籽400 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1.5 公斤以下(其中西部地区日处理油菜籽200 吨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 公斤以下)的菜籽油生产线;花生主产区日处理花生200 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 公斤以下的花生油生产线;棉籽产区日处理棉籽300 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 公斤以下的棉籽油生产线; 采用分散快速膨化, 集中制油、精炼技术的米糠油生产线; 玉米胚芽油生产线; 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和胡麻、芝麻、葵花籽等小品种油料加工生产线。
肉类加工
畜禽动物福利和宰前质量安全预警技术、冷却肉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调理肉制品和发酵肉制品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畜禽屠宰加工生产线和冷库改造。
饮料制造
热带果汁( 浆)、蔬菜浆果汁( 浆)、浓缩橙汁、小品种浓缩果蔬汁、谷物饮料、本草饮料、茶浓缩液、茶粉、植物蛋白饮料等高附加值植物饮料的开发生产与加工。
制糖工业
低碳低硫制糖新工艺、全自动连续煮糖技术、制糖生化助剂开发与应用、制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糖厂热能集中优化及控制;高附加值特种糖生产及糖品深加工。
发酵工业
新型菌种选育和改造技术、发酵工程优化技术、现代分离提取技术以及新型酶制剂的开发、非粮原料高效利用技术。
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
天然食品添加剂、天然香料、新型食品添加剂开发与生产新技术;薯类变性淀粉加工技术。
副产物
综合利用
果渣、茶渣、粮油加工副产物( 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畜禽和水产品骨血及内脏、皮、鳞、鳍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推广产业集群示范,在具有资源优势、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增强配套功能,加强专业分工协作,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 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融资平台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专栏7“十二五”时期食品加工园区(基地)建设重点

重点方向
发展重点
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对食品加工园区(基地)和产业集群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大力支持一批信息、研发、检测、培训、物流等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集群骨干企业的研发、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等,发挥在辐射带动、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全面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

(七)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市场营销方式。
  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食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等行业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食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
  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 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应用平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促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建立健全食品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

日期:2012-01-13
 
 
[ 食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按字母检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食品伙伴网资讯部  电话:0535-2122172  传真:0535-2129828   邮箱:news@foodmate.net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